
帝王藏书之所。《穆天子传》卷二:“阿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之所谓策府。” 郭璞 注:“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所谓藏之名山者也。” 唐 陈子昂 《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 杜司户 炳灵翰林,研几策府,有重名於天下,而独秀於朝端。” 宋 苏轼 《徐州谢两府启》:“如 軾 者才不逮人,学非适用,早尘策府,自知拙直之难安;屡乞守符,意谓苟安之善计。”《清史稿·艺文志一》:“因思策府縹緗,载籍极博,其鉅者羽翼经训,重范方来,固足称千秋法鉴。”
策府是汉语古籍中表示皇家藏书机构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策"通"册",指古代编连成卷的竹简文献,《说文解字》释为"书编竹简";"府"原指财物库藏,《周礼》载"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二字组合后特指国家典籍文献的储藏处所,《古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策府即"帝王藏书之所"。
二、制度沿革 该词最早见于《穆天子传》"曝策于羽陵",指周王室藏书处。汉代改称石渠阁、天禄阁,唐代设集贤院,《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至宋代崇文院、明代文渊阁、清代四库全书馆,皆属策府制度的延续。
三、功能特征 据《隋书·经籍志》载,策府具有三重职能:收藏"经史子集"四部典籍,整理"正御本"规范文本,编纂《七录》《群书四部录》等国家书目。北宋程俱《麟台故事》详述馆阁官员"校雠、著述、典守"的工作体系。
四、文化象征 策府在文学作品中常喻指知识渊海,如王勃《九成宫颂》"玉策金縢,天门地户",李商隐《为濮阳公陈许举人自代状》"学窥策府,文著翰林"。明清时期更衍生出"策府仙曹""芸台秘府"等雅称。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麟台故事》中华书局校证本)
“策府”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cè fǔ,其核心含义指帝王藏书之所,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以下从释义、文献引用及历史引申三方面详细解析:
“策府”原指帝王收藏典籍、文书的重要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或档案库。这一含义在《穆天子传》《汉书》等古籍中均有体现,如《穆天子传》卷二记载:“阿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之所谓策府。” 郭璞注释进一步说明,策府是“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即保存重要文献的官方机构。
唐代的“天策府”是这一概念的引申。李世民因战功被封“天策上将”,设立天策府作为其幕府,招揽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逐渐成为政治核心。提到,天策府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关键角色,最终推动李世民登基。需注意,“天策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军政机构,与“策府”原义需区分。
偶见“策府”用于比喻学识渊博之地,如引用的造句“研几策府”,但此类用法较少见。
“策府”本义为帝王藏书处,后因历史事件衍生出特定机构名称,需结合语境区分。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天策府的权谋故事,可参考的历史分析。
案杀半汉惭惧垂耀代人打拗番蚨防逻俯首戢耳更选阁浅乖殊滚岩裹束孤桐号志灯宦业嘉量旌旐锦砂看死睽违酷虐纚属留置緑酒名高天下末派拿腔粘着蜺云懦退牌子曲旁文剩义披检潜究怯疾情有独钟钦念全幅伤愍摄力沈湛是非颠倒水苍笏水流云散顺和硕女黍酏斯巴达克思四望陶师町崖退藏颓壖亡节危柯无升物质文明贤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