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ooks]∶泛指书籍
图书目录
(2) [atlas]∶图籍。指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
(3) [seal]∶指图章或图章的印记
刻两方图书。——《儒林外史》
(4) [chart]∶指河图洛书
(5) [picture album]∶图册
(1).书籍。《韩非子·大体》:“豪杰不著名於图书,不録功於盘盂。” 唐 郑谷 《赠文士王雄》诗:“图书长在手,文学老於身。” 宋 梅尧臣 《送刁景纯学士赴越州》诗:“前舟载图书,后舟载女乐。”
(2).图籍。指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史记·萧相国世家》:“ 沛公 至 咸阳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何 独先入收 秦 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汉王 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 何 具得 秦 图书也。”《晋书·宣帝纪》:“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穀甚众。”
(3).指河图洛书。语出《易·繫辞上》:“ 河 出图, 洛 出书,圣人则之。”《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河 洛 出图书。” 宋 司马光 《三月三十日偶成诗献留守开府太尉兼呈真率诸公》:“ 河 洛 今为盛,图书昔所潜,家家花启户,处处酒飘帘。”参见“ 河图洛书 ”。
(4).犹图谶。《汉书·王莽传上》:“图书皆书 莽 大臣八人。”《后汉书·桓谭传》:“增益图书,矫称讖记。” 李贤 注:“图书即讖纬符命之类也。”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下:“ 光武 令 尹敏 校图讖…… 敏 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切幸万一。’帝深非之,竟不罪。”参见“ 图讖 ”。
(5).画册。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观古之图书,贤圣之君皆有贤臣在侧。”
(6).图章。 宋 张耒 《汤克一图书序》:“图书之名,予不知其所起;盖古所谓璽,用以为信者。” 清 鞠履厚 《印文考略》:“古人於图画书籍,皆有印以存识,遂称图书印。故今呼官印仍曰印,呼私印曰图书。”《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要费先生的心,刻两方图书。”
"图书"一词在汉语中的核心含义指以文字、图像等符号系统记录知识信息,并装订成册的出版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其包含三层要义:①记录知识信息的载体形式;②经过系统编辑整理的著作;③特指具有法定ISBN编号的印刷品。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图"与"书"的联合称谓始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代已有"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的记载,此时主要指地图、法令文书等官方文献。现代概念的形成则伴随19世纪机械印刷术普及,1906年清政府《大清印刷物专律》首次在法律层面确立"图书"作为独立出版物的地位。
在文化传播层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图书定义为"除封面外篇幅不少于49页的非期刊出版物",这一标准已被我国《出版物管理条例》采纳。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指出,现代图书具有知识系统化、内容稳定性、传播持久性三大特征,区别于报刊等时效性出版物。
社会功能方面,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图书归为传承文明、服务教育的重要媒介,2023年度全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年出版图书品种已突破58万种,其中学术著作占比提升至37%。值得注意的是,《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特别规定,图书必须具备独创性内容,且通过合法出版程序向公众传播。
“图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各类权威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图书泛指装订成册的书籍,是记录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文献如《韩非子》中已用“图书”指代书籍,如“豪杰不著名於图书”。
历史扩展含义
现代标准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由出版社出版、不含封面封底至少49页,具备国际标准书号(ISBN)、定价及版权保护的出版物。其形式包括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等。
与“书籍”的异同 广义上两者可互换,但“书籍”更侧重装订成册的著作,而“图书”涵盖更广,包括图册、地图集等。
图书既是文化传承工具,也是人类思想与知识的系统化载体,从古至今在信息记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班加西八咏诗獘政部选乘垲澄叙崔卢村谷胆大妄爲旦日大义灭亲吊索滴得定风旗法源寺分两扶墙高资盖老关门还役和璧隋珠交欵教民捷克人金汉进退失措济世安民极意军歌军给郎头絮茧陵蹈伶伶六英厉音龙威燕颔摩娑乃我困汝俳谐体泼风刀桥台气象台戚颜泉货羣品曲衷少詹事矢心私窃亭置托足外儒望海蜿蜒曲折午季五射咸草歊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