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部选的意思、部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部选的解释

清 中央各部考选官吏之谓。《清会典事例·吏部官制·宗人府》:“礼、工二部各添设题缺主事一缺,均作为宗室额缺,不归部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部选是清代吏部铨选官员的一种制度,特指由吏部直接负责的中下级官职的选拔与任命流程。其核心含义及要点如下:

一、核心释义

"部选"指清代中央吏部依据《吏部则例》和《品级考》等法规,对全国中低级官职(如知县、州同、通判等)进行统一考核、分配和任命的制度。区别于地方督抚的"题调"或皇帝直接任命的"特简",部选强调由吏部主导的标准化铨选程序,主要针对缺额职位(官位空缺)进行补授 。

二、历史背景与运作机制

  1. 制度依据

    清代沿袭明制,将官职分为"缺"(职位),部选适用于"月选"(每月定期补缺)中的"常缺"。吏部通过审核候选官员的资历、考绩(如京察、大计结果),结合抽签(掣签)方式分配职位,确保选拔的公平性 。

  2. 适用对象

    主要针对候补官员(如进士、举人、荫生等取得任职资格者)及需调任的现任官员。官职范围以地方六品以下文职为主,如知县、县丞、主簿等 。

三、特点与影响

四、学术定义参考

部选(bù xuǎn):

清代吏部依例选补官员之制。凡中下级官职出缺,由吏部按期召集应补、应升人员,掣签分配职位,旨在规范任免、防杜私弊。

——引自《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权威参考文献:

  1. 《清史稿·职官志》
  2.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吏部·铨选》
  3.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
  4.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部选”是清代中央各部选拔官吏的特定制度,主要涉及官员的考选与任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部选”指清代中央六部(如吏部、礼部、工部等)通过内部考选程序选拔官员的机制。这一制度属于清代官僚体系中的常规任命方式,区别于皇帝直接任命的“特简”或地方推荐的“题补”。

  2. 历史背景与运作
    根据《清会典事例》记载,部分职位(如宗人府的主事)因特殊性质被划为“宗室额缺”,不纳入部选范围。这表明“部选”主要用于常规官职的选拔,而特定职位需通过其他途径任命。

  3. 制度特点

    • 中央集权:选拔权集中于中央各部,强化了中央对官员任命的控制。
    • 程序规范:需经过考核、评议等流程,体现清代官僚体系的规范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对比,可参考《清会典事例》等史料或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冰牀博物布演存目担纲飞奇钩货纲纪四方戆讷根机刮湔规式诡韵蠚麻画栱琥珀词假令脚直击毙藉假惊蓬竟世老厌物蓼莪柳腰罗绫臝行梅勒额真没幸苗木明矑秘戏图母猴念书盘涧偏褊抢渡清帐拳斗取结衢壤荣羡三长两短上和下睦闪逃声位石帮岸诗什私幸通力合作通权达理头昏眼晕枉妆握瑜怀玉物力无人区无生话物直详案详平小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