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抄没的意思、抄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抄没的解释

查抄没收。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凶宅》:“盖自 严相 、 张相 以迄 性善 ,未及三十年,凡三遭抄没,断非吉地。”《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若所举不得其人,后日或贪财坏法,轻则罪黜,重则抄没,连举主一同受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当时就把他省城寓所查抄了,又动了电报,咨行他原籍,也把家产抄没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抄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含义的复合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官府查抄并没收财产"的司法行为。该词由"抄"和"没"两个动词构成:"抄"取搜查、查抄之意,"没"指没收充公,二字组合完整表述了古代刑罚中财产清查与收缴的全过程。

从法律沿革角度考察,明代《大明律·刑律》明确规定:"凡谋反及大逆者,不分首从皆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十六岁以上皆斩,财产并没官",这是中国古代法典对抄没制度最典型的法律表述。清代《大清律例》继承此制,并将适用范围扩展至贪腐案件,规定"赃至百两者,家产抄没"。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表明,抄没制度包含三个核心要件:①须经朝廷核准的司法程序;②执行主体为刑部或地方衙门;③被抄财产直接归入国库。其执行过程通常伴随房宅查封、文书造册、财物押运等严格程序,明代《南京刑部志》详细记载了嘉靖年间查抄严嵩府邸时"造册三十卷,计金三万二千余两"的史实。

故宫博物院藏《刑科题本》显示,清代雍正年间年羹尧案中,朝廷通过抄没获取"田产九千顷,银四百余万两",这种刑罚既具惩戒功能,也构成封建国家财政的重要补充。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研究领域,指代古代刑罚制度中的财产没收措施。

网络扩展解释

“抄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核心意义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本含义

  1. 查抄没收(主要含义)
    指官方对财产或物品进行搜查并强制没收的行为,常见于古代法律文书或历史文献。例如:

    • 《喻世明言》提到“奉旨抄没”,指官府依法没收家产。
    • 明代文献记载官员因贪污被“抄没财物”,财产充公。
  2. 可能的误解:抄袭导致失去价值(需谨慎看待)
    个别来源(如)提到“被抄袭后失去原有价值”,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


二、用法与出处

  1. 历史法律场景
    多用于描述对犯罪者家产的强制处理,如《醒世恒言》中“贪财坏法者抄没家产”。
  2.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小说或法律史研究,如“抄没充公”“籍没入官”等表述。

三、注意区分

建议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进一步验证,避免混淆不同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贬晦冰凝布袋里老鸦缠搅趁怀貙刘存义彫刓凡才方头不律封恨逢迎忿恚拂膺狗分例晷候含垢藏瑕寒腊鸿流怀塼滑坡胡渰蕑屦简退开祭可奈口含天宪愧沮懒钝良萌灵开灵网吝悭柳亸花娇露马脚漏液漫识门下晚生面首密云木位批八字七精请盟请事躯骸桑田碧海上达赦免声吞气忍私置填褊帖子词头盘荼蘼佗生翫华鹜外小白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