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托钵的意思、托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托钵的解释

 1.手托钵盂。指僧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梵语的省音译,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联灯会要·雪峰义存禅师》:“鐘未鸣,鼓未响,托鉢向甚么处去?”《续传灯录·惟正禅师》:“闻托鉢乞食,未闻安坐以享。”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衣食浑无措,空门来托鉢。” 明 陈贞慧 《书癸巳毘陵事》:“其时有 澹上人 ,从 匡庐 来,肩瓢笠,日托钵於市。”

(2).泛谓贫困求人。 清 张鹿徵 《与程端伯先生书》:“邇来落魄无似,托鉢 东牟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盍投笔从戎,聊以博升斗,不犹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钱虏之轻薄乎?”《黑籍冤魂》第二十回:“终日在街头沿门托钵,到了夜间,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托钵是汉语中具有宗教文化属性的复合词,字面指"手持食钵",特指佛教僧侣乞食修行的行为。该词最早见于唐代佛经翻译,如《四分律》记载"比丘托钵乞食,为除骄慢心"(中国佛教协会官网《佛教仪轨释义》)。从宗教实践角度,托钵包含三重内涵:其一为持钵化缘的物质形态,其二为破除我执的精神修行,其三体现佛教"众生平等"的核心理念(《汉语大词典》第七版)。

在佛教戒律体系中,托钵制度被纳入"头陀行"的苦修范畴。僧侣每日清晨持铁制或陶制钵盂,按次第乞食,既不得择富嫌贫,亦不可多求积存(中华书局《佛教文化辞典》)。这种修行方式要求僧众保持"三衣一钵"的简朴生活,通过接受信众供养来维系色身,同时为施主种福田。

现代汉语中,"托钵"衍生出比喻义,既可形容依赖他人供养的生存状态,也用于描述为公益事业募捐的行为。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该词在当代语境中常与"化缘"交替使用,但严格来说,"托钵"更侧重持钵器具的具象动作,而"化缘"偏重募化行为的抽象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托钵”是佛教术语,指僧人手持钵盂(食器)进行乞食或化缘的行为,具有宗教与世俗双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宗教行为
    僧人手持钵盂,沿街乞食或接受布施,称为“托钵”。这一行为源于古印度佛教传统,旨在通过乞食维持基本生存,同时为信徒提供积累功德的机会。钵是僧人专用食器,材质多为陶、铁或木制,形状圆扁,口小底平。

  2. 引申意义
    后泛指向他人乞讨或求助,如“沿门托钵”形容贫困者挨家乞讨。


二、宗教意义与目的

  1. 修行与戒律
    托钵是佛教修行的一部分,僧人通过乞食断除贪欲,专注修行,避免世俗事务干扰。
    例如,佛陀规定僧人不得蓄财或经营生计,仅以托钵维持生计。

  2. 利他性
    信徒通过布施食物积累福德,形成僧俗互助的宗教关系。


三、文化影响与实例

  1. 文学与语言
    汉语中“托钵”常被用于比喻贫困求人,如清代文献中“托钵东牟”描述落魄境遇。
    造句示例:“真正的佛法不是寺院、佛像或托钵的食物,而是内心的觉悟。”

  2. 现代实践
    在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国家,仍可见僧人清晨托钵化缘的传统。


四、注意事项

别人正在浏览...

拜托榜舟霸强杯觥交杂悲酸悲痛欲绝簿责差降待举怠肆旦昼彫顇恩宥封杀凤影辅立拂世革争勾栏鬼界寒砚慧捷交还金翠经童饥嗛据案开豁恺切孔尚任口给矿车枯研刳舟剡楫劳成良比潦潮飂冽楼殿络秀露辋緑琴锚定辗然平冈骞腾人情恟恟瑞颠水流湿,火就燥熟切店嗣爵夊夊太清宫跳喷推挤脱敏王都无渝乡末小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