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手托钵盂。指僧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梵语的省音译,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联灯会要·雪峰义存禅师》:“鐘未鸣,鼓未响,托鉢向甚么处去?”《续传灯录·惟正禅师》:“闻托鉢乞食,未闻安坐以享。”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衣食浑无措,空门来托鉢。” 明 陈贞慧 《书癸巳毘陵事》:“其时有 澹上人 ,从 匡庐 来,肩瓢笠,日托钵於市。”
(2).泛谓贫困求人。 清 张鹿徵 《与程端伯先生书》:“邇来落魄无似,托鉢 东牟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盍投笔从戎,聊以博升斗,不犹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钱虏之轻薄乎?”《黑籍冤魂》第二十回:“终日在街头沿门托钵,到了夜间,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托钵”是佛教术语,指僧人手持钵盂(食器)进行乞食或化缘的行为,具有宗教与世俗双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宗教行为
僧人手持钵盂,沿街乞食或接受布施,称为“托钵”。这一行为源于古印度佛教传统,旨在通过乞食维持基本生存,同时为信徒提供积累功德的机会。钵是僧人专用食器,材质多为陶、铁或木制,形状圆扁,口小底平。
引申意义
后泛指向他人乞讨或求助,如“沿门托钵”形容贫困者挨家乞讨。
修行与戒律
托钵是佛教修行的一部分,僧人通过乞食断除贪欲,专注修行,避免世俗事务干扰。
例如,佛陀规定僧人不得蓄财或经营生计,仅以托钵维持生计。
利他性
信徒通过布施食物积累福德,形成僧俗互助的宗教关系。
文学与语言
汉语中“托钵”常被用于比喻贫困求人,如清代文献中“托钵东牟”描述落魄境遇。
造句示例:“真正的佛法不是寺院、佛像或托钵的食物,而是内心的觉悟。”
现代实践
在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国家,仍可见僧人清晨托钵化缘的传统。
托钵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带着钵走街乞讨。下面将对托钵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进行介绍。
托钵的部首是手字旁(扌)和金字旁(钅),总计6个笔画。
托钵一词最初来源于佛教。古代僧人出家后,通常会带着钵罐,走街乞讨,以供养取得生活资粮。这种行为被称为“托钵”,后来逐渐泛指任意乞讨的行为。
繁体中文中,“托钵”常被写作“託缽”。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托钵”的“托”字可以写作“扌丿”,“钵”字可以写作“缶”。古代字形稍有不同,但发音和意思相同。
他剃度出家后,开始了托钵的生活。
在古代,行脚僧人都会托钵来乞讨食物。
托钵相关的组词包括托爱、托梦、钵盂等。
近义词包括讨饭、乞讨、行乞等。
反义词包括自食其力、自立、自给自足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