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地的意思、十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地的解释

梵语意译。或译为“十住”。佛家谓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大乘菩萨十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附答问》:“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阶, 释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清 吴伟业 《庚戌梅信日雨过邓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还元阁》诗:“自居十地庄严上,道出三峰玄要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华严经》的思想,后来又有所开展,所谓‘十地’本是由之达到成佛的思想。”参阅《华严经》卷二三、《成唯识论》卷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地是汉语词汇中具有深厚宗教文化内涵的术语,主要来源于大乘佛教经典,指菩萨修行过程中的十个阶位。根据《汉语大词典》和佛教经典释义,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四部分:

一、基本释义

“十地”即“十种阶位”,指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所经历的十个修行层次。每个阶位对应不同的智慧与功德,最终达到佛果。该词由数词“十”与名词“地”组成,以“地”比喻修行者需层层递进、稳固根基的过程。

二、宗教内涵

佛教典籍《华严经》记载,“十地”分别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每一地需断除特定烦恼并证得相应智慧,例如:

三、出处与演变

“十地”概念最早见于东汉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后由鸠摩罗什、玄奘等译师完善。唐代《成唯识论》将其纳入唯识学派体系,成为汉传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宋代《景德传灯录》中亦强调“十地”为禅修者必经之路。

四、现代应用

当代语境中,“十地”多用于佛学文献、哲学研究及传统文化阐释。例如《佛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将其定义为“菩萨修行的十个阶段”,而《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则从教理史角度分析其思想流变。

引用参考:

1.《汉语大词典》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2.《华严经》鸠摩罗什译本,大正藏第9册;

3.《佛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

4.《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十地”是大乘佛教中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又称“十住”,梵语为bhu^mi,意为菩萨在不同阶段所持的修行境界与成就。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十地代表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前的十个层次,每个阶段都对应特定的修行目标和智慧成就。这些阶位是菩萨道修行的核心框架,象征从凡夫到佛果的渐进过程。

2.十地名称与特征

大乘佛教的十地具体名称及简要特征如下:

  1. 欢喜地:初证法性,生如来家,得无上菩提心,成就离系乐(初入圣道,欢喜无比)。
  2. 离垢地:断除烦恼垢染,圆满清净戒行。
  3. 发光地:修胜定,发智慧光明,通达法义。
  4. 焰慧地:智慧炽盛如火焰,破除一切执着。
  5. 极难胜地:调和世间与出世间法,超越一切对立。
  6. 现前地:观缘起性空,般若智慧现前。
  7. 远行地:超越二乘,修行接近圆满。
  8. 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自然,不为外境所动。
  9. 善慧地:具足辩才,广说妙法。
  10. 法云地:智慧如云覆盖众生,成就佛果前最后一地。

3.修行意义

4.其他分类

除大乘十地外,佛教中还有“三乘共十地”“真言十地”等分类,但大乘十地最为通行。

十地是菩萨修行的核心路径,既分阶段又具连贯性,体现了佛教“渐修成佛”的核心理念。若需进一步了解各阶段详细教义,可参考《华严经·十地品》等经典。

别人正在浏览...

邦组椑乾冰池鼻旁窦布袜青鞋残艳嶒崭成气候船多不碍路澹坐低抑顿门妒色放志附下赶工閤儿宫幄逛悠恢奇浃旦践踏醮祀嶕峣嗟来之食节忧京雒尘寄死拘迫空气浴狂死狂侠了身脱命连篇累幅六区买盐弄麞品排峭崄青锡让退桑苎经三和土散僚沙发榻少半深明大义赊账恃才放旷诗谛势位透雨团圆突兵晚月为复违约金五粒松无为谓塈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