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语意译。或译为“十住”。佛家谓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大乘菩萨十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附答问》:“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阶, 释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清 吴伟业 《庚戌梅信日雨过邓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还元阁》诗:“自居十地庄严上,道出三峰玄要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华严经》的思想,后来又有所开展,所谓‘十地’本是由之达到成佛的思想。”参阅《华严经》卷二三、《成唯识论》卷九。
“十地”是大乘佛教中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又称“十住”,梵语为bhu^mi,意为菩萨在不同阶段所持的修行境界与成就。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十地代表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前的十个层次,每个阶段都对应特定的修行目标和智慧成就。这些阶位是菩萨道修行的核心框架,象征从凡夫到佛果的渐进过程。
大乘佛教的十地具体名称及简要特征如下:
除大乘十地外,佛教中还有“三乘共十地”“真言十地”等分类,但大乘十地最为通行。
十地是菩萨修行的核心路径,既分阶段又具连贯性,体现了佛教“渐修成佛”的核心理念。若需进一步了解各阶段详细教义,可参考《华严经·十地品》等经典。
《十地》是指佛教中的十个地位或境界。这十个地位分别是:欢喜地、雀喜地、无仂地、清净光地、持金刚地、粘随地、善能解脱地、不动地、般涅槃地、法喜地。每一个地位都是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的进展。
《十地》中的第一个字“十”是一个汉字,它的部首是十的上一横,笔画数为2。第二个字“地”也是一个汉字,它的部首是土,笔画数为6。
《十地》一词来源于佛教经典中的《大品般若经》。该经典是佛教中重要的般若经典之一,描述了佛陀的智慧和修行方法。
《十地》的繁体字为「十地」。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1. 修行者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可以达到《十地》的境界。 2. 他已经修行到第七个地位,离《十地》越来越近了。
《十地》可以与其他词组成一些词语,比如:
1. 十地境界
2. 地位
3. 修行十地
《十地》的近义词有:
1. 十阶
2. 十境
3. 十行
《十地》的反义词有:
1. 未地
2. 无地
3. 五地
犇濑褊直璧帛鄙虐波幅策筮长生久视觇侦扯白赤绳系足迟徐传统文化处子麤缪错饰怠厌电位差计都根主儿端盒端凝趸舩仿纸翻绎峰林风谕更期馆真瞽论鸿襟黄茅秋呼服糊糊涂涂壶浆监犯江鱼解衣磅礴金粟莲台枯树逢春六尺冒赈凝网篇什千丈镜陗阤全材痊平屈膝桑间濮上盛鬋蛇蟠蚓结舒畅疏凿思绪咼斜翫习顽意埳井之蛙险辟晓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