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僚的意思、散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僚的解释

散官。《旧唐书·裴度传》:“夫御宰相,当委之信之,亲之礼之。如於事不效,於国无劳,则置之散僚,黜之远郡。”《明史·姜士昌传》:“故虽居散僚,数有论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散僚是古汉语词汇,指无固定职事的闲散官员,常见于唐代官制语境。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拆解

  1. 散:取“闲散、无固定职守”之意,如《汉语大词典》释“散”为“闲散,无事可做” 。
  2. 僚:指“官吏、同僚”,如《说文解字》注“僚,同官为僚” 。

    合称“散僚”即指无具体职掌的闲职官员。

二、历史语境特征

唐代官制中,“散僚”多指:

三、文学例证

唐代文献中常见其用法:

白居易《答刘禹锡》诗云:“散秩留司殊有味,最宜病拙不才身。”

其中“散秩”即“散僚”类职位的代称,反映其清闲特质 。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5册,第6页)对“散”“僚”的释义及“散僚”用例。
  2.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对唐代散职的文学描述。
  3. 《唐代官制研究》(中华书局)关于闲散官职的体制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散僚”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àn liáo,指古代官职中的“散官”,即无固定职事的闲职官员。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词义

“散僚”由“散”和“僚”组成:

2. 散官的定义

散官是一种有官阶而无实际职权的虚衔,多用于安置闲职官员或作为加衔。这类官员通常不参与核心政务,但可能享受相应俸禄或荣誉。

3. 历史文献用例

4. 综合释义

“散僚”常用于历史文献中,形容被边缘化或职权较低的官员。其核心特点是:有官阶而无实权,多用于官员调配、贬谪或荣誉性安置。

若有进一步探讨需求,可参考《旧唐书》《明史》等史料中的具体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哀毁骨立败面彩头裁问搽粉陈醋乘居陈妈妈侈侈不休持蠡堕甑阸陜改絃易调赶熟高寒宫徵构砖乖中罕譬而喻和尚怀子瓠壶稼啬叽楞集镇鴡鸠氏据凭举石锁葵倾焜奕蜡红牢拉劳形苦心列岸励勉媚事名实命世之才哪怕陪厕破孝且战且退期诺如雨骚乱缮守兽盾肃给嚃羹太音殄毙天仙子推赏翫鲍纬经唯利是图慰眼乌几午前孝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