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参録的意思、参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参録的解释

参与总领。录,总领。 东汉 尚书之权超过三公,自 安帝 顺帝 后,大将军及三公执政的都加录尚书事。后来帝后家专政,三公仅得参预,故称“参録”。《后汉书·安帝纪》:“夏四月丁酉,太尉 冯石 为太傅,司徒 刘熹 为太尉,参録尚书事。”《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兴元年》:“詔以 司空越 为太傅,与 顒 夹辅帝室, 王戎 参録朝政。”《三国演义》第二回:“次日,太后命 何进 参録尚书事,其餘皆封官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参録”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考释

“参録”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参与并记录、掌管文书或参与编撰典籍,多用于古代职官制度与文献编纂语境。以下从权威辞书及典籍用例角度详释:

一、核心释义

  1. 参与掌管文书、记录

    指参与朝廷机要文书的起草、记录与管理,属重要行政职能。如《后汉书·百官志》载尚书台官员“参録机密”,即参与处理核心政务文书。

  2. 参与编撰典籍

    引申指参与史书、典章等文献的编纂工作。如《隋书·经籍志》称学者“参録国史”,意为参与修撰官方史书。

二、古代职官制度中的用例

该词多见于描述官职职能:

三、引证与典籍溯源

  1. 《后汉书·仲长统传》: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参録机务,典掌机密。” 此例印证“参録”与机要文书管理的直接关联。

  2. 《南齐书·百官志》:

    “尚书令……参録尚书事,总领机要。” 反映其作为高阶官职的核心职能。

四、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参録”一词已罕用,但“参”与“录”作为单字仍保留相关义项: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参録”词条释义及《后汉书》引例。
  2. 《辞源》(商务印书馆):职官术语“参録尚书事”考释。
  3. 《中国古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对汉唐“参録”职能的制度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参録”是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官职制度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指「参与总领朝政」的职权形式,特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尚书事务的有限参与。其本质反映了东汉后期至魏晋中央权力的演变。

二、历史背景

  1. 尚书台权重:东汉中期后,尚书台(原为皇帝秘书机构)逐渐掌握实权,超越三公成为决策核心。
  2. 录尚书事:安帝、顺帝时期,大将军或三公若需执政,需加授「录尚书事」头衔,方可总揽大权。
  3. 帝后专权下的妥协:至东汉后期,外戚或宦官专政时,三公虽保留名义高位,但仅能「参预」而非主导尚书事务,故称「参録」。

三、文献例证

四、演变与对比

五、现代使用

此词属历史术语,现代仅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论述中,日常语言已不适用。

建议需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查阅《后汉书·职官志》或《通典·职官典》等原始文献,并结合制度史研究论著分析其权力运作机制。

别人正在浏览...

半壁厢禀知不事边幅参奏朝华夕秀错讹当堵电报调一抵啎帆板忿兵風癩辅车唇齿敷纷公庙汉武台和栗喝月胡帽犀伽楠姜原渐鸿牋奏金花烛禁重狂獐老掉牙躐拜马糊马入华山南瓜子品尝官匹亚泼剌颇説歉俭锲薄清雪秋孛辘日记帐容堂山图深藏若虚生化摄息司成唐虞之治停舶徒负虚名完利玩意僞讬闻讯向明馅子小刀箾蔘逍遥子西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