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録的意思、参録的详细解释
参録的解释
参与总领。录,总领。 东汉 尚书之权超过三公,自 安帝 顺帝 后,大将军及三公执政的都加录尚书事。后来帝后家专政,三公仅得参预,故称“参録”。《后汉书·安帝纪》:“夏四月丁酉,太尉 冯石 为太傅,司徒 刘熹 为太尉,参録尚书事。”《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兴元年》:“詔以 司空越 为太傅,与 顒 夹辅帝室, 王戎 参録朝政。”《三国演义》第二回:“次日,太后命 何进 参録尚书事,其餘皆封官职。”
词语分解
- 参的解释 参 (參) ā 加入在内:参加。参与。参政。参赛。参议。 相间,夹杂:参杂。参半。 检验,用其他有关材料来研究,考证某事物:参考。参照。参省(媙 )(检验省察)。参看。参阅。参检。 探究,领悟:参悟。
- 録的解释 録 ù 见“录”。 笔画数:; 部首:釒;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参録”是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官职制度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指「参与总领朝政」的职权形式,特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尚书事务的有限参与。其本质反映了东汉后期至魏晋中央权力的演变。
二、历史背景
- 尚书台权重:东汉中期后,尚书台(原为皇帝秘书机构)逐渐掌握实权,超越三公成为决策核心。
- 录尚书事:安帝、顺帝时期,大将军或三公若需执政,需加授「录尚书事」头衔,方可总揽大权。
- 帝后专权下的妥协:至东汉后期,外戚或宦官专政时,三公虽保留名义高位,但仅能「参预」而非主导尚书事务,故称「参録」。
三、文献例证
- 《后汉书·安帝纪》记载太尉冯石“参録尚书事”。
- 《资治通鉴》提及晋惠帝时期王戎“参録朝政”。
- 《三国演义》描述何进被太后命“参録尚书事”。
四、演变与对比
- 录 vs 参録:加「录」者掌实权(如录尚书事),「参録」则仅为参与。
- 权力标志:该词映射了汉代「三公→尚书台」的权力转移,以及权臣与外戚的权力博弈。
五、现代使用
此词属历史术语,现代仅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论述中,日常语言已不适用。
建议需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查阅《后汉书·职官志》或《通典·职官典》等原始文献,并结合制度史研究论著分析其权力运作机制。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参録》这个词是指记载人名或事物名称的书籍或文件。它由两个字组成,拆分部首为“参”和“录”,总计有13个笔画。其中,“参”是由禾和厶组成的,表示稻粒;“录”是由彐和戈组成的,表示记录。
《参録》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的《萧氏文镜考》一书中。这个词在繁体中的写法与简体一样,都为“參錄”。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古文献中的《参録》一词多有使用,并且有时候会以捺折形式来书写。例如,宋代儿童读物《百家姓格律》中就出现了这种写法。由于汉字的演变,现代汉字写法已经统一为“参録”。
以下是一些关于《参録》的例句:
1. 这本《参録》是一部详细记录了历史名人的名册。
2. 他经常翻阅《参録》以求得更多的人名信息。
3. 这个图书馆有一整套涵盖各个领域的《参録》。
与《参録》相关的组词包括:参考、参观、参与、记录等。近义词可以是:名录、目录、册封等。反义词可以是:遗忘、遗失、删除等。
总结起来,《参録》是一本记录人名或事物名称的书籍或文件,它由两个字组成,拆分部首为“参”和“录”,繁体写法与简体一样。这个词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多有使用,现代写法统一为“参録”。通过使用《参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人物和事物的名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