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十八埊狱 ”。即十八层地狱。《梁书·诸夷传·扶南国》:“其后 西河 离石县 有胡人 刘萨何 遇疾暴亡……经十日更苏。说云:‘有两吏见録,向西北行,不测远近,至十八地狱,随报重轻,受诸楚毒。’” 唐 陈集原 《龙龛道场铭序》:“洪钟一扣,响彻卅二,而石磬再鸣,还闻十八埊狱。” 宋 王逵 《蠡海集·鬼神》:“ 释氏 有十八地狱之説,膾炙人口久矣,其义未详。然 释氏 有六根、六入、三毒之分,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因六入色、声、香、味、触、法,皆有三毒贪、嗔、痴之恶业,故三六共成十八之数也。”亦省称“ 十八狱 ”。《冷眼观》第二四回:“伏维大王,高耸金臀,宏宣寳屁,依稀有丝竹之音,彷彿若兰麝之气。直使九幽十八狱秽气全消,还教三十六重天仁风远繫。”
“十八地狱”是中国宗教文化中关于死后世界的核心概念,主要源自佛教,后与道教及民间信仰融合。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佛教经典《佛说十八泥犁经》最早系统描述十八地狱(又称“十八泥犁”),东汉时期随佛经翻译传入中国。道教吸收后,将其解释为“八寒八热+游增+孤独地狱”的组合,强调“层”指时间与刑罚差异,而非空间上下。
如需了解完整十八层名称及对应刑罚,可参考《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或道教《玉历宝钞》典籍。
《十八地狱》是一个独特的词汇,它指的是佛教中描述的一种地狱系统。这个词汇由十八个地狱组成,旨在展示不同罪孽的惩罚和修正。*********相信,罪孽重的灵魂将来世投胎转世,经过十八地狱的苦难磨炼后,最终获得解脱和升华。
《十八地狱》的拆分部首是“地”和“狱”,分别是“土”和“犬”。其中,“地”是3画,而“狱”是9画。
《十八地狱》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楞严经》。佛教中的地狱系统被广泛描述为十八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痛苦和惩罚方式。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十八地狱成为了一种象征痛苦和罪孽的代名词。
关于繁体字的写法,十八地狱可以被写作「十八地 獄」,其中的“獄”是使用了「犬」的变形。
古代汉字对于十八地狱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它常常被写作「十八狱地」,这种次序排列下的写法反映了古人对于地狱系统的认知和描述。
1. 佛经中详细描述了十八地狱的种种苦难。
2. 人们应当警惕自己的行为,避免落入十八地狱的轮回。
1. 地狱罪孽
2. 生死轮回
3. 修正方式
1. 罪孽报应
2. 酬载来世
1. 解脱升华
2. 善行修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