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蜃壳烧成的灰。其用途与石灰同。《周礼·秋官·赤犮氏》“以蜃炭攻之” 唐 贾公彦 疏:“蜃炭者,谓蜃灰是也。”《隋书·南蛮传·林邑》:“其国延袤数千里……以塼为城,蜃灰涂之,东向户。”
蜃灰是古代一种建筑材料,指用蜃壳(主要是牡蛎、蛤蜊等贝类外壳)烧制而成的灰烬,其化学成分和用途与石灰相似。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成分
蜃灰又称蛎灰、白玉,主要成分为氧化钙(CaO),通过高温煅烧贝类外壳制成。燃烧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遇水后形成氢氧化钙(Ca(OH)₂),具有黏合和防腐作用。
历史用途
制备方法
传统工艺包括三步:
文献记载
除《周礼》《隋书》外,明代诗词如“蜃灰涂屋雨来多”,清代郑珍的诗句“更以蜃灰水,洒彼屋与隙”,均反映了其广泛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制作细节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周礼·秋官》《隋书·南蛮传》等文献来源。
蜃灰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海洋中的蜃景或幻景。蜃景是指在沙滩或浅海里,由于大气光学折射的作用,出现在水面上的一种逼真的光景,常常被人误认为是真实存在的物体。
蜃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虫部,右边是火部。虫表示昆虫,火表示火焰。蜃的总笔画数是11画。
蜃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的繁体字为「蠢」,其中包含了更多的笔画。如今,蜃字在繁体字中很少使用。
在古代,蜃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的虫部是由虍和虫两个部首组成,火部保持不变。古代人更注重形体的象形表达,因此蜃字在古汉字中的形状更加像一只虫子。
1. 海上出现了一片美丽的蜃灰,仿佛是一个仙境。
2. 骗子利用蜃灰的效应,制造了许多假象,欺骗了许多人。
1. 蜃景:指在海洋中出现的逼真幻景。
2. 蜃楼:指在海面上出现的虚幻建筑。
3. 蜃花:指在水面上形成的幻花或幻影。
1. 海市蜃楼:指在海上出现的虚幻建筑,与蜃楼意思相同。
2. 风景线:指美丽的自然景色,在蜃景方面有相似之处。
现实,真实:与蜃灰的虚幻性相对应,表示真实存在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