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懒妇鱼的意思、懒妇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懒妇鱼的解释

鱼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在南有懒妇鱼。俗云:昔 杨 氏家妇,为姑所溺而死,化为鱼焉。其脂膏可燃灯烛,以之照鸣琴、博弈,则烂然有光;及照纺绩,则不復明焉。”

嬾婦魚:民间传说中鱼名。一说为鲵鱼之别名。《太平广记》卷四六五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嬾妇鱼》:“ 淮 南有嬾妇鱼。俗云,昔 杨氏 家妇,为姑所怒,溺水死为鱼,其脂膏可燃灯烛。以之照鼓琴瑟博奕,则烂然有光;若照纺绩,则不復明。”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里仁篇七》:“有目力而以察恶色,有耳力而以审恶声,有可习劳茹苦之力,却如嬾妇鱼油灯,只照博弈,不照机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懒妇鱼是汉语中对鲵鱼的古称,又称“娃娃鱼”“人鱼”,特指其习性慵懒的特征。该名称源自古代文献记载及民间传说,具体释义如下:


一、字面释义

“懒妇鱼”为复合词:


二、典故来源

据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

“懒妇鱼,昔有妇人懒于机杼,姑怒之,遂投水死。化为鱼,脂可燃灯,照鸣机杼。”

传说一懒妇因怠于织布被婆婆斥责,投水化为鱼,其油脂可制灯油,光照织机警示后人勤勉。此传说赋予该鱼文化象征意义,强调“懒惰致祸”的训诫。


三、生物学特征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明确记载:

“鲵鱼,一名人鱼……声如小儿啼,故曰娃娃鱼。其性伏于水底,不动如死,俗呼懒妇鱼。”

指出其昼伏夜出、行动迟缓的习性,因常静栖水底岩石间,被古人视为“懒惰”的具象化。


四、现代对应物种

懒妇鱼即中国大鲵,属两栖纲隐鳃鲵科,特征包括:

  1. 形态:体型硕大(最长近2米),四肢短钝,皮肤黏滑。
  2. 习性:栖息山涧溪流,夜间捕食,白昼隐匿石缝,活动缓慢。
  3. 鸣声:幼体啼声似婴儿,故称“娃娃鱼”。

五、文化意涵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懒妇鱼”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献的传说生物,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 基本词义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指一种传说中的鱼类,民间认为其与鲵鱼(即现代俗称的“娃娃鱼”)存在关联。名称中的“懒妇”源于故事背景,而非实际生物习性。

  2. 传说与象征
    据记载,懒妇鱼由一名因被婆婆虐待而投水自尽的杨氏妇女所化。其脂膏可制成灯油,但具有特殊性质:用于照明弹琴、下棋时光芒明亮,而用于纺织则暗淡无光。这一传说暗含对“懒惰”的讽刺,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劳动价值的评判。

  3. 文献记载
    除《述异记》外,清代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等文献也引用此典故,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化象征意义。

  4. 别名与生物特征争议
    部分资料称懒妇鱼是鲵鱼的别名,但鲵鱼属两栖动物,与传说中“鱼”的描述存在差异,可能是古人分类模糊所致。另有极低权威性网页提到其生态特征(如变色、育儿袋等),缺乏可靠文献支持,需谨慎采信。

该词本质是文化符号,而非真实物种,其核心价值在于承载的民间伦理观念。若需生物学考据,建议结合《中国动物志》等专业资料进一步验证。

别人正在浏览...

博物洽闻不耻下问捕击不淑重演出其不虞此外怛化大同市大直若诎蹬技东方汇理银行动辄凡界甘润挂心肠骨料滚刀肉骇扰黉门监生化募换洗回闪简化字监刻镜渌进设酒魁酒评鲁赵开敏连章累牍六丑炉拂论堂露头角吕召猛剂纳宝闹意气爬剔箝马汽划子起伙倾抚邛巨秋游桑孔撒拗擅厚沈勇手钏收小双重霜果疏草说三分通僊五藏神衔华佩实枭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