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住在守丧的房子中。指守孝。《孟子·滕文公上》:“五月居庐,未有命戒。” 焦循 正义:“居倚庐於中门之内也。”《荀子·礼论》:“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晋书·元帝纪》:“ 愍帝 崩问至,帝斩縗居庐。”
(2).泛指住房。 明 刘基 《愁鬼言》:“风雨颯洒,无以为居庐;霜雪凌冽,无以为衣裳。” 李广田 《水的裁判》:“它们要造成一片洪水,它们要淹没山岭,毁坏居庐,吞噬人类,而且要恢复到一个洪荒时代。”
“居庐”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守孝之义
指古代守丧期间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守孝者需在特定房屋(“倚庐”)中居住数月,期间遵守简朴生活规范,如《孟子·滕文公上》提及“五月居庐”,《荀子·礼论》也提到居庐与食粥、枕块等行为并列,作为哀悼的象征。
泛指住房
后引申为普通居住的房屋,如明代刘基《愁鬼言》中“无以为居庐”,现代作家李广田的作品中也用此义描述被毁的民居。
守孝用法
《晋书·元帝纪》记载:“愍帝崩问至,帝斩縗居庐”,指晋元帝为愍帝服丧。
泛指住房
刘基《愁鬼言》以“居庐”与“衣裳”对举,强调房屋遮风避雨的功能。
注: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献及文学创作中。
居庐(jū lú)指的是居住在某个房屋或建筑物中。居庐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分别是“宀”和“曹”。宀是宝盖头,象征住所;曹是军队中的行营,远古时代也泛指行宫居所。合在一起,居庐意味着在房屋中居住。
居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文字:“羽封信陵君曹”,信陵君曹即指楚国的行宫。由此可见,在古代,居庐一词也可用来指代行宫或贵族居所。
在繁体字中,居庐保留了其简体字写法,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繁体字即使在现代汉字书写中的应用较少,但在台港澳地区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以居庐为例,古时的汉字书写方式是从上到下,先书写屋(宀)字,再书写曹字。这种书写方式与现在的从左往右的书写顺序有所不同。
在使用居庐这个词时,可以举一些例句来进一步理解它的意义。例如:“他居庐在一幢美丽的别墅中。”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居住在别墅中的情景。又如:“老人居庐岁月静好。”这句话意味着老人居住在宁静美好的环境中,过着安详的生活。
除了居庐,还可以通过组词来扩展其意义。例如:“居所”,指的是居住的地方;“庐舍”,指的是简陋的住所;“庐山”,指的是位于江西省鄱阳湖南岸的一座名山。
如果需要寻找居庐的近义词,可以考虑使用诸如“居住”、“居处”和“栖身”等词语。而与居庐相对的反义词可能是“离开”或者“迁徙”,表示离开原居住地或搬迁至其他地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