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标志,植木以作表记。《周礼·秋官·职金》“楬而璽之” 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楬櫫。”《说文·木部》:“楬,楬櫫也。” 段玉裁 注:“楬櫫, 汉 人语, 许 以 汉 人常语为训,故出櫫字於説解。” 章炳麟 《訄书·正名杂义》:“前世作述,其篇题多无义例,《和氏》《盗跖》,以人名为符号,《马蹄》《駢拇》,以章首为楬櫫。” 章炳麟 《訄书·丙午与刘光汉书》:“《左氏》初行,学者不得其例,故傅会《公羊》以就其説……诸儒后始专以五十凡例为楬櫫,不復杂引二传。”
(2).标明,揭示。 ********* 《敬告青年》:“当代大哲,若 德意志 之 倭根 ,若 法兰西 之 柏格森 ,虽不以现时物质文明为美备,咸楬櫫生活问题,为立言之的。”
"楬橥"(jiē zhū)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语境,其核心含义是标记、揭示或阐明。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本义与字形演变
“楬橥”原指古代用于标识、标记的木桩或标签(“楬”从木,本义为小木桩;“橥”同“櫫”,指拴牲口的木桩)。后引申为公开揭示、标明事物,使其显明可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抽象意义,表示阐明观点、揭示真理或标注要点,常见于学术著作或正式文本。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作动词
(意为“提出并阐明”)
(意为“标注、说明”)
作名词(罕见)
(意为“标记、标识”)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提及“楬”为“楬著”,即标立木桩以作标识;"橥"在《说文》中释为“拴系”,二者复合后强化“标记”义。
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周礼·秋官·职金》
载有“楬而书之”,指在器物上贴标签记录信息,为“楬橥”的早期用例。
来源:《周礼正义》(清·孙诒让)
“楬橥”强调公开、正式地标明,多用于学术或书面语境;而“揭示”更通用,“标注”偏重技术性说明。
该词承载中国古代文献整理与知识传播的智慧,如简牍时代以“楬”标记文书类别(类似现代书签),体现古人信息管理的系统性。
来源:中国社科院《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现代词典释义参考商务印书馆官方版本。)
“楬橥”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搜索结果解析如下:
若需进一步了解字形演变或古籍用例,可参考《说文解字》等工具书()。
板楯蛮变泰毕掩蚕术长旓传告篡政酢伪带球跑刀耕火耨倒流儿得命隄溃蚁孔封圭焚山烈泽革鞜规括轨漏红叶花咕朵皇天楗柱截搭题经忏惊魂不定精奇古怪进折伎术官积习相沿隽乂烈祖离哩连泠纶留戍鲁连台毛诗螟螣囊土壅水鸟虫书蓬户柴门平毁谱演浅促诮恼庆笑樿傍山公醉折措试妆水流黄说通四时舞谈荐畋犬通运推诚布公五识陷本霄衢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