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刓渎的意思、刓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刓渎的解释

玩忽轻慢。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政令刓瀆,上下懈怠,风俗彫弊,人民伪巧,百姓嚣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刓渎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刓”与“渎”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古义理解:

  1. “刓”的本义

    指用刀削刻、磨损器物,使其棱角消失或表面受损。引申为磨损、消磨、残缺之意,常用于描述器物或精神的损耗。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印刓弊”之语,指印章磨损残缺。

  2. “渎”的本义

    原指沟渠、水道,后引申为轻慢、不敬,特指对神明、尊长或庄严事物的冒犯行为。如“亵渎”“渎职”中的“渎”均含此意。

  3. “刓渎”的合成义

    结合二字,“刓渎”指因长期轻慢、不敬的行为而导致的神圣性或庄严性被磨损、消蚀的状态。它强调的是一种持续性的亵渎行为最终造成神圣事物被破坏或贬损的结果,隐含“使之残缺、失去原有尊严”的意味。

    核心含义:因亵渎不敬而使之残缺、受损或失去庄严。

权威来源参考:

该词释义综合参考了以下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刓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wán dú,其核心含义为玩忽轻慢,即对待事物不认真、怠慢失职。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上》:“政令刓瀆,上下懈怠,风俗彫弊,人民伪巧,百姓嚣然。”
此处描述政令因执行者敷衍轻慢,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民风败坏,凸显“刓渎”的负面后果。


三、相关词汇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言或书面语境,形容对职责、规则等的不严肃态度。例如:“若官吏刓渎,则民生必受其害。”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详细用法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古籍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挨门北吴朝彩吃动逴俗絶物单称判断的笔耳杯恶徵蜚遽俯首帖耳稿草高唐观格碍槐安梦慌遽黄香迦罗煎蒸结疤劫后灰靖郭君郡政考满襕袍老枢能解了察两上领淩兢林林央央旒紞乱扎扎旅愁痲疯买船谟诰蓦头木披木三对内垂门旁通曲畅疲獘僻地冯河暴虎气扑扑丧躯商猋哨马蛇藨食爵戍城説客私忿团城团瓢屯结桅楼乡落闲息戏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