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慎小心。《墨子·尚贤上》:“故当是时,虽在於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书·皋陶谟》“敬哉有土” 孔 传:“有土之君,不可不敬惧。”《清史稿·穆宗纪一》:“户部侍郎 吴廷栋 言 金陵 告捷,请益加敬惧。”
"敬惧"是由"敬"与"惧"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在古汉语中表示既怀敬意又存戒心的复杂情感状态。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其核心语义特征体现在:
一、词义解析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敬"指严肃恭谨的心理态度,"惧"含警戒戒慎之意。二者结合后构成"既敬重又戒惧"的双重心理特征,《尚书·皋陶谟》"敬哉有土"孔颖达疏即强调这种"谨慎戒惧"的处世态度。
二、结构特征 作为并列式合成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其构词法符合"同义或近义语素叠加"规律。在语法功能上主要作谓语或定语,如《汉书·王莽传》"战战兢兢,敬惧天威"的用法。
三、引经据典 《周易·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的卦辞,通过自然现象诠释了"敬天畏命"的哲学内涵。朱熹《论语集注》释"畏天命"时,特别强调这种"心存敬畏"的伦理价值。
四、古今流变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收录其作为"敬畏"的同义词项,但更侧重强调心理层面的谨慎态度。在宗教哲学领域仍保持活跃使用,如当代儒学著作中常见"对道统持敬惧之心"的表述。
“敬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谨慎小心,同时隐含着对事物或权威的敬畏与忌惮。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由“敬”(尊敬、谨慎)和“惧”(畏惧、忌惮)组合而成,既表达对事物的重视与谨慎态度,也暗含因敬畏而产生的自我约束。例如《墨子·尚贤上》提到“莫不敬惧而施”,强调身处高位者的谨慎行为。
出处与演变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对权威、责任或重大事件的慎重态度,如古代臣子劝谏君主、现代强调对职责的严谨态度等。与“敬畏”不同,“敬惧”更侧重因警惕而产生的谨慎行为,而非单纯的尊敬。
近义与关联概念
近义词包括“敬畏”“戒惧”,但“敬惧”更强调行为层面的谨慎;“反义词”如“轻慢”“懈怠”则与之形成对比。
八面锋备诫鄙愿布衫不脩裁料朝迹谌摰痴顽老丑土吹纶絮粹白涤塲怫忤感和高放公交镐京讙惊换算回雁峯剨豁鉴明急放急功近名精神涣散九冰絶肮郡厉廓大镜隆污鹿霓衣慢违茅菹马钱子明辨明黠目的内师逆畜抢火契刀漆室楸英鼩鼱石棱手诲水阁属禽戍役岁历胎生天人之分题准铜生斯屯砦违格物状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