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蛇矛的意思、蛇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蛇矛的解释

亦作“虵矛”。古兵器名。矛之长者。 唐 杜牧 《郡斋独酌》诗:“犀甲 吴 兵鬭弓弩,蛇矛 燕 戟驰锋鋩。”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陈安 刀矛并发,十伤五六,一时目为壮士,而 平先 搏战,三交,夺其虵矛,悬头涧曲,易若探囊。” 鲁迅 《呐喊·风波》:“他两手同时捏起拳头,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 八一嫂 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蛇矛释义

一、基本释义

蛇矛(shé máo)是中国古代兵器的一种,属长矛类。其名源于矛头形似弯曲的蛇身,刃部狭长尖锐,常带血槽,兼具刺、挑、劈等功能。该兵器盛行于汉唐至明清时期,尤以三国时期张飞所持“丈八蛇矛”闻名(注:丈八约合现代4.15米),成为勇猛武将的象征符号。

二、形制特征

  1. 矛头设计:

    矛刃呈流线型弯曲,如蛇行状,长度通常为30-50厘米,材质多为锻铁或精钢。刃脊处多带凸棱结构以增强穿透力,部分蛇矛矛头与矛杆连接处配有红缨,用于扰敌视线或吸附血迹。

  2. 矛杆结构:

    采用硬木(如白蜡杆)或竹制,长度在2-4米之间,表面缠绕麻绳增加握持稳定性。高级将领所用蛇矛常镶金属环装饰,兼具实战与仪仗功能。

三、历史记载与演变

蛇矛最早见于汉代兵器谱,晋代崔豹《古今注》载:“矛长丈八者曰矟,刃曲如蛇者曰蛇矛。”唐代后形制逐渐标准化,宋代《武经总要》将其归类为“枪九色”之一。明清时期因火器兴起,蛇矛转为民间武艺器械,现代多见于传统武术表演(如八卦掌、六合枪套路)。

四、文化象征意义

在文学与民俗中,蛇矛被赋予“刚烈勇武”的意象。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张飞“手持丈八蛇矛,立于长坂桥头”,奠定其“万人敌”形象。戏曲及年画中,蛇矛亦作为门神兵器,承载驱邪镇宅的民俗寓意。

学术参考来源

  1. 冷兵器研究专著《中国古代兵器图鉴》(文物出版社)
  2. 《汉语大词典》“蛇矛”词条释义
  3.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原文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蛇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长杆兵器,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构造特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蛇矛亦称“虵矛”或“丈八点钢矛”,矛头呈弯曲的蛇形,通体铁制,由矛头、矛柄、矛鐏三部分组成。其矛头长约二尺(约0.6米),扁平且两面开刃,尖端如蛇舌吐信,兼具穿刺和切割功能。

二、历史记载

  1. 起源与争议
    蛇矛最早见于《晋书》,记载两晋猛将陈安使用“丈八蛇矛”,但考古发现显示,春秋时期许国(今河南叶县)墓葬中已出土曲刃青铜矛,其刃部波浪形结构与蛇矛相似,推测可能是原型。
    部分学者认为“蛇矛”可能是“矟矛”的讹传,因东汉时期称长矛为“矟”(一丈八尺),但矟为直刃,与蛇矛弯曲矛头不同。

  2. 文学与兵器发展
    宋以前蛇矛多用于实战,宋以后逐渐被枪取代,矛头缩短至50厘米以下。在《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张飞的“丈八蛇矛”被艺术化,矛头常被描绘为夸张的半月形,但实际此类设计可能影响刺杀效果。

三、功能与设计特点

  1. 实战优势

    • 弯曲刃部可扩大创伤面,同时减轻矛头重量,适合骑兵冲锋和近战突刺。
    • 矛脊镂空设计(如春秋曲刃矛)能加速放血,增强杀伤力。
  2. 使用要求
    需使用者具备强臂力,方可发挥穿透效果,故多为猛将专属兵器。

四、文化意义

成语“蛇矛”引申为“兼具利益与危险的双重性质”,但此用法多见于现代语境,古代文献中主要指兵器本身。


如需进一步了解蛇矛的形制演变或考古实例,可参考《中国军事史·兵器卷》或河南叶县春秋墓葬出土文物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悲烹狗本末倒置飙驾不动声色残膏酬辩典蒙叠障二纪耳提面训繁侈繁迫讽诵奋翔酚油阜马感爱高高手遘闵光弼谷阁鬼丹贵峻贵乐锅灰孤稚花露水皇穹宇回睨火射架空羁靽迹痕祭酒近傍静缓康平连珠炮临界状态某些泥橇牛券配种容姿桑户山户失落探借铁胎痛惩土空屯庄网络经济巍焕握粟出卜幄茵綫民羡慕闲强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