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诰的意思、文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诰的解释

诰令。《旧唐书·文苑传上·徐齐聃》:“ 齐聃 善於文誥,甚为当时所称。”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撤去灯烛》:“ 苏頲 与 李乂 对掌文誥, 玄宗 顾念之深也。” 清 龚自珍 《对策》:“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兴化善俗,制治之本,而因虑及多设科条之徒滋扰累也,与广颁文誥之徒饰欢听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绪言:“下面所述,主要是依据 西周 诗篇和《尚书》中 周 初文诰说明 西周 时期基本的生产关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诰"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核心词义 指古代帝王或朝廷颁布的正式文书,多用于传达政令、封赏、训诫等国家事务。其文体庄重典雅,常见于《尚书》中的"诰"体文献,如《大诰》《康诰》等。这类文书在西周至秦汉时期是维系礼制的重要载体,《周礼·春官》记载"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其中"诰"居其二。

二、历史流变

  1. 起源阶段:甲骨文中已出现"诰"字,初指祭祀时对祖先神灵的告谕,后演变为君主对臣民的训导。商周青铜器铭文如毛公鼎、大盂鼎均刻有诰命原文。
  2. 文体定型:汉代确立"诏、策、制、诰"的公文体系,唐代将"授官制诰"列为正式文书,《唐六典》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任命须用诰书。
  3. 功能延伸:宋代出现"宣敕文诰"制度,明清时期诰命文书成为封赠官员亲属的法定凭证,现存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五彩诰命圣旨实物。

三、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载体,文诰类文献不仅具有行政效力,更蕴含礼乐教化思想。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评价:"诰命之文,所以昭法度、明劝戒,乃王言之体要"。现代学者通过敦煌文献与黑水城文书中的诰敕残卷,持续开展政治制度与文书形态研究。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文诰”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文诰”指古代帝王或朝廷下达的正式文书或诰令,用于传达政令、封赏或训诫臣民。例如,《旧唐书》提到徐齐聃因擅长撰写文诰而受赞誉,体现了其作为官方文书的职能。

2.历史背景

西周时期,周公曾通过颁布文诰巩固周朝制度,如《尚书》中的《大诰》《康诰》等文献,均属此类文书。唐代的苏颋与李乂也曾“对掌文诰”,说明其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3.文学引申义

“文诰”还可形容文辞华美、结构严谨的篇章,强调其辞章的艺术性。例如,成语“文诰”被解释为“文采华美,辞章翩翩”,常见于对优秀文章的赞美。

4.相关争议

部分文献(如清代龚自珍的《对策》)指出,过度依赖文诰可能导致形式主义,需结合实际治理。



“文诰”既指古代官方文书,又引申为优美辞章的代称,需结合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或《旧唐书》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把与被酒本息财务公司産媪孱钝谗莠驰光赤虎仪同出贷打翻大有點絳脣鬄匠递人纷纷穣穣改玉改步更上一层楼光采夺目过话故甚其词惶恋化醒胡打海摔狐仙劫请垲壤龙凤喜烛笼养鹭序鸳行满怀信心眉虫名优末简牧厂粘菌儜陋逆晓怦怦毗倚前注情私蛩韵雀弁稔恶不悛如锥画沙梢林省采树末澌亡夙兴昧旦太湖畋犬替身演员兔缺瓦坯慰怀微课无町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