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忾的意思、慷忾的详细解释
慷忾的解释
犹慷慨。谓情绪激昂。《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慷愾之趋,惟篤人物,成败得失,皆如所虑。”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周苛 慷愾,心若怀冰,形可以暴,志不可凌。” 清 李邺嗣 《集世说》诗:“慷愾常自言,大白即满举。”
词语分解
- 慷的解释 慷 ā 〔慷慨〕a.情绪激昂,如“慷慷激昂”;b.待人热诚,愿意用财物帮助人,如“为人慷慷大方”。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忾的解释 忾 (愾) à 愤怒,愤恨:同仇敌忾(大家一致痛恨敌人)。 忾 (愾) ì 叹息。 遍及;到:“忾乎天下。”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慷忾(kāng kài)
释义
“慷忾”为古汉语复合词,形容情绪激昂愤慨、悲壮不平的状态,多用于描述因义愤或悲壮之情而激发的强烈情绪。
分字解析
- 慷(kāng):
- 本义为情绪激昂、慷慨,如“慷慨解囊”。
- 引申为胸怀坦荡、充满正气,常见于“慷慨陈词”“慷慨就义”等。
- 忾(kài):
- 意为愤怒、愤恨,如“同仇敌忾”。
- 古文中亦表叹息、悲愤之情,如《诗经·曹风·下泉》“忾我寤叹”。
合成词义
“慷忾”融合二者,强调因正义感或悲壮情境引发的激昂愤慨之情,常见于古典诗文,描述壮士悲歌、家国情怀等场景。例如:
“闻此消息,将士无不慷忾涕下,誓死抗敌。”
典籍例证
-
《文心雕龙·时序》(刘勰):
“观其时文,雅好慷忾,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注解:指魏晋时期诗文多因社会动荡而充满悲愤激昂之气。
-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辑):
评曹植《白马篇》“慷忾之气,溢于毫楮”,赞其抒写壮士报国之志。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慷忾”已罕用,多被“慷慨”“愤慨”等词替代,但仍在研究古典文学或历史文本时出现,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悲壮激昂的双重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勰著,王运熙译注。
-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中华书局),张溥著,殷孟伦注。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慷”“忾”词条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慷忾”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kāng kài,其含义与“慷慨”相通,主要用于形容豪情壮志、情绪激昂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
- 慷:指激昂、豪迈的情感,如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即展现这种气概。
- 忾:原指愤怒或激愤,但在“慷忾”中更强调情感的澎湃与高涨。
- 两字结合后,整体表达内心激荡、志向远大的意境,常见于描述人物胸怀壮志或情绪高涨的场景。
2.使用场景
- 文学与历史:如《三国志》中“周苛慷愾,心若怀冰”,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的引用,均用于赞颂人物的激昂气节。
- 现代语境:多用于书面语,形容对理想、事业的强烈热情,例如:“他慷忾陈词,感染了在场所有人。”
3.与“慷慨”的关系
- 异形同义:两者发音相同(kāng kǎi/kāng kài),含义一致,均指情绪高昂、豪爽大方。
- 细微差异:“慷忾”更侧重情感激荡的瞬间,而“慷慨”适用范围更广(如“慷慨解囊”)。
4.典型例句
- 古典用例:“形可以暴,志不可凌”(《汉高祖功臣颂》)。
- 现代用例:“慷忾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仿写古诗句式)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典文献用例,可参考《三国志》《陆机文集》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巴酒杯渡松不恶柴坝长频帝都冬运都居负心弗豫更待何时馆伴使桧樾鹖鸡冠河系化邓虎骨魂丧神夺蛱蜨图奬藉戒朝蒺藜骨朵金鸂鶒斤削九百九剑酒九觔黄脊巍巍棘薪夸姣良日胪呼茂齿免丁由子密谋命帅木腔南禅寺气岸歉歉牵叙器贿耆羸跂蠕热肠热烙善视折莫申着誓檝使钱探肠停辛贮苦外服微贱危象屋鼠贤令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