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诋短的意思、诋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诋短的解释

毁谤攻讦。 宋 罗泌 《路史·禅通纪·栗陆氏》:“ 王嘉 争 董贤 以死, 何武 谋 王莽 以死,死忠也,乃曰‘区区以一簣障江河,用没其身’。 嘉 武 身乎将相,可以区区自处哉?故非圣人而率肆詆短,鲜有不害名教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诋短(dǐ duǎn)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动词,由“诋”和“短”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为诋毁、指责他人的缺点或过失。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及权威来源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诋(dǐ)

    本义为“诽谤、诬蔑”,《说文解字》释为“诃也”,即斥责、非议。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短(duǎn)

    此处引申为“揭短”“指出缺陷”,与“长”(优点)相对,含贬损之意。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词语释义

诋短指通过言语刻意贬低他人,强调以不实或片面的言辞攻击他人短处。其用法含明显贬义,常见于书面语及历史文献。

近义词:诽谤、中伤、诟病;反义词:称颂、褒扬。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三、古籍例证

  1. 《明史·海瑞传》:

    “属吏惮其威……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皆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注:文中“劾”即“诋短”之实,暗含攻讦之意)

  2.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学者各执己见,互相诋短,终无定论。”

    来源:中华书局《明儒学案》点校本。


四、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诋短”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如:


五、权威参考

  1. 释义依据:

    《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08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语用分析: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贬义词的演变”(中华书局)。

  3. 古籍引证:

    《四库全书》史部·明史卷(文渊阁本)。

(注:因未提供可验证链接,来源仅标注文献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诋短”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诋短”指毫无根据地诬陷、中伤他人,强调通过捏造事实或夸大缺点来毁坏他人声誉。该词由“诋”(诬蔑、诽谤)和“短”(短暂、不真实)组合而成,字面含义即“用不实之词攻击他人短处”。


二、详细解析

  1. 词性及用法
    作为动词词组,常用于书面语境,描述恶意攻击行为。例如:“非圣人而率肆诋短,鲜有不害名教者”(出自宋代罗泌《路史·禅通纪·栗陆氏》),此处指随意诋毁他人会损害礼教。

  2. 核心特征

    • 无根据性:强调诽谤内容缺乏事实依据。
    • 攻击性:目的为贬低他人,常涉及人身攻击或名誉损害。

三、相关辨析


四、使用建议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严肃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写作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滥用。若需引用古籍例证,可参考宋代文献中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柏槚并日灿烂辉煌驰望锤钩存理大干快上弹幕发镘福慧干断告行官客海洋潮汐黑运横头画皮虎炳胡胡麻麻回肠荡气回黄转緑火头上嘉勉捡覈吉佃王接唱巨手拘文困獘略无忌惮理戎留迟鸣冤南柯旁收博采匹概拼音文字清谷清癯清湍秋稧秋野囷府然犀三不知桑土绸缪少男风石刻师祖受激辐射戍兵顺常顺脑顺头死霸寺丞桃花洞投笔无理式狎近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