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宰的意思、膳宰的详细解释
膳宰的解释
古官名。犹膳夫。掌宰割牲畜以及膳食之事。《仪礼·燕礼》:“膳宰具官饌于寝东。” 郑玄 注:“膳宰,天子曰膳夫,掌君饮食膳羞者也。”《公羊传·宣公六年》:“ 赵盾 曰:‘是何也?’曰:‘膳宰也。’” 何休 注:“主宰割殽膳者,若今大官宰人。”《国语·周语中》:“膳宰不致餼,司里不授馆。” 韦昭 注:“膳宰,膳夫也,掌宾客之牢礼。” 清 汪琬 《有客言黄鱼事纪之》诗:“豪门膳宰善烹治,剂以醯酱芼笋蔬。”
词语分解
- 膳的解释 膳 à 饭食:膳食。用膳。膳宿。 进食:“宰夫膳稻于梁西”。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 宰的解释 宰 ǎ 杀牲畜:宰杀。屠宰。宰牲节(亦称“*********节”、“牺牲节”)。 借指商贩用狡诈的手段使顾客在经济上受到损害(有的地区称“斩”)。 古代官名:宰相(刵 )。宰辅。太宰。宰官。 主管、主持:主宰。宰
专业解析
"膳宰"是中国古代职官名称,指掌管君王或贵族膳食事务的官员,相当于后世的御厨总管或膳食主管。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础释义
- 职责范围:专司宫廷膳食的采购、烹制、进献及宴飨礼仪管理。《周礼·天官》载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而膳宰为其属官或同职异称,负责具体执行。
- 词源构成:"膳"指肉食佳肴,"宰"含主宰、管理之义,二字组合凸显其掌管饮食的核心职能。东汉郑玄注《周礼》释"膳"为"牲肉","宰"即主膳者。
二、历史沿革与等级
- 周代起源:属天官系统,隶属膳夫之下。《周礼·天官·膳夫》:"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乐侑食,膳夫授祭。" 膳宰协助完成祭祀宴饮流程。
- 等级差异:诸侯国亦设此职,但规格低于王室。《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膳宰之官食也",表明诸侯膳宰需按礼制配给食材。
三、职能扩展
除日常膳食外,亦参与重要礼仪活动:
- 祭祀协同:《礼记·玉藻》记:"君赐食...膳宰皆降,再拜稽首",显示其在赐食礼中的司仪职能。
- 安全监察:需尝验食物,《论语·乡党》"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反映其监督贡品加工的职责。
权威参考来源
- 《周礼·天官·膳夫》(中华书局点校本)
- 郑玄《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十三经注疏本)
- 《礼记·玉藻》(中华书局《礼记译解》)
- 《论语·乡党》(杨伯峻《论语译注》)
网络扩展解释
“膳宰”是古代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宰割牲畜及膳食相关事务,常见于周代礼仪制度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膳宰”是古代官名,其职能与“膳夫”类似,主要负责君主的饮食管理,包括食材宰割、膳食烹饪及宴饮礼仪等。
2.具体职责
- 宰割牲畜:负责祭祀、宴饮所需牲畜的屠宰与处理。
- 膳食调配:统筹饮食制作,确保符合礼仪规范,如《仪礼·燕礼》中提到“膳宰具官馔于寝东”。
- 宾客接待:在诸侯朝聘等场合,负责供应宾客饮食,《国语·周语中》记载“膳宰不致饩,司里不授馆”。
3.历史背景
- 周代称“膳宰”,天子时期则称“膳夫”(见郑玄对《仪礼》的注解)。
- 汉代类似官职为“大官宰人”,延续其职能。
4.文献出处
该官职在《公羊传》《仪礼》《国语》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例如《公羊传·宣公六年》通过“膳宰”引出历史事件,体现其在宫廷中的实际作用。
“膳宰”是古代饮食礼仪体系中的重要职位,兼具事务性与礼仪性,反映了周代对饮食制度的严格规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仪礼》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懊惋百木长摆台襃饰鞭蹬变温动物陛楯不可同年而语惨结尺泽出群才灯捻垫借钓士迪古妒贤嫉能废絶贡公喜国有企业豪末和时河虾图何止简伉兼业娇妩伎乐谨承靖领揫聚聚敛无厌开境来札醪糟沦伤马兜零泥水匠盘驳劈泻朴茂卿衮青喜弱化缮览稍事试工试日时效书题镗孔同前酴醾屯驻文魮下地幔黠诡贤厚仙禽校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