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下属官的通称。《晋书·王舒传》:“ 明帝 之为东中郎将,妙选上佐,以 舒 为司马。”《通典·职官十五》“ 大唐 州府佐吏与 隋 制同,有别驾,长史、司马一人”原注:“大都督府司马,有左右二员,凡别驾、长史、司马通谓之上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宰相拟上州司马,帝曰:‘上佐乃士人所处,资望甚优,亦不可轻授,此辈但当於乐部迁转耳。’”
上佐是汉语历史词汇中具有明确官职指向的古代职官称谓,主要含义为州郡长官的高级辅佐官员,常见于汉至唐宋时期的文献。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上佐”指州郡长官的副职,属于地方行政体系中的高级属官,职权仅次于刺史、太守。典型职位包括别驾、长史、司马等,负责协助处理政务、监察属吏。例如《晋书·职官志》记载:“州置刺史,其属官有别驾、治中从事等,皆上佐之职。”
历史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固定官制术语。唐代杜佑《通典·职官》提到:“上佐之设,本为分刺史之劳”,说明其职能以辅政为核心。至宋代,随着地方官制改革,“上佐”职权逐渐弱化,演变为闲职或荣誉衔。
文献例证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江州司马厅记》中自述:“予佐浔阳三年,以吏隐自居”,文中“佐”即指其担任的江州司马一职,属典型“上佐”。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亦多次提及“上佐参决州事”,印证其行政地位。
词源考据
“上”在古汉语中表“尊长”“主官”,“佐”为“辅佐”之义,二字连用凸显职位属性。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辨析:“汉制,郡丞为长吏,称上佐;隋唐以降,别驾、司马皆其类也。”
参考资料:
“上佐”是古代官职名称,指州郡或都督府中辅佐主官的高级属官。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上佐”是部下属官的通称,属于辅助性职位,通常指州级行政机构中的高级佐官。该词源于“佐”的辅助含义,即协助主官处理政务(参考“佐”字释义)。
具体官职组成 根据《通典》《晋书》等史料记载,“上佐”主要包括三个职位:
傲悖保盈持泰便换并行不悖步话机步环冲遁大理市得政钉齿耙抖搂精神断霭罚典法郎吉反过发旺割尾巴孤艳谎告忽地汇禀回护讲读检求监室交瘁介节节衣缩食记会觭梦寖昌迥旷絶谷口味连城珍莲界料虎须滤器酿热物喏喏轻怜疼惜麴藭揉捏身地升山采珠十二公识起倒视人如子爽耸说智宿恙天节廷毁团粒讬始无暇缃绮睍睆小秋卸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