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址在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唐元和年间李宽在山顶建屋读书。宋至道年间李士真在此创建书院,景年间仁宗赐名石鼓书院。《文献通考·学校》列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末书院毁于战火,元明时兴时废。清代重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已辟为公园。
石鼓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其历史与文化内涵可从以下方面综合阐述: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由唐代处士李宽在衡阳石鼓山结庐读书发展而来。北宋至道年间,李宽后人李士真重建书院,宋太宗赵光义赐名“石鼓书院”,宋仁宗时期被列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与白鹿洞、岳麓、嵩阳书院齐名)。南宋至明清时期多次毁于战火并重建,1944年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衡阳市政府重修后成为文化旅游景点。
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区,三面环水,风景秀丽,建筑群包括武侯祠、大观楼、七贤祠等。大观楼兼具藏书与讲学功能,七贤祠纪念韩愈、周敦颐等七位历史名人。
以“义理之学”为核心,主张儒家经典与“康济时艰”结合,强调修身、尚德与经世致用。朱熹、张栻等学者曾在此讲学,影响元明清教育体系。
2006年重建后,书院作为文化地标延续千年文脉,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兼具历史展示与旅游功能。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2、4、5、7等权威来源。
石鼓书院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拆分为“石”和“鼓”两个部分,其中“石”为部首,而“鼓”为声符。它的笔画构成如下:
石:五画(丿一一丶丶一)
鼓:鼠字底部及上部半包围着一圈弧形,鼓面有两个半包围圆以及左上、右上各有一撇,总共25画。
《石鼓书院》一词源于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县级书院,始建于唐代。这座书院的名字与其建筑特色相关,据说石鼓书院原址前有一块巨大的石鼓石,书院建在石鼓石的旁边,因此得名。
“石鼓书院”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石鼓書院”,拆分部首和笔画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石鼓书院一词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字形略有不同。例如,“石”字在古代写法中的左上部分是一个“口”字,下面接着一竖,而不是现在的横向的三点。此外,“鼓”字在古代写法中以一个弯曲的形状表示,鼓面的两个圆圈也更加简化。
以下是一个例句,展示如何使用“石鼓书院”这个词:
学子们都怀着追求知识的热情来到石鼓书院,希望能在这里汲取学问,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与“石鼓书院”相关的组词有:“石鼓”、“书院”等。
与“石鼓书院”意思相关的近义词有:“书斋”、“书堂”等。
与“石鼓书院”意思相反的反义词没有明确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