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名。 宋 苏轼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之二:“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酒则有 郢州 之富水, 乌程 之若下, 滎阳 之土窟春, 富平 之石冻春。”《初学记》卷八引 晋 张勃 《吴录》:“ 长城 若下酒有名。溪南曰 上若 ,北曰 下若 ,并有村。村人取 若下 水以酿酒,醇美胜云阳。”
“若下酒”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
来源与产地
若下酒是古代名酒,产自乌程(今浙江湖州)的若下村。据《吴录》记载,当地村民取若溪水酿酒,因水质优良,所酿之酒醇美,甚至胜过云阳酒。
历史记载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将其列为名酒之一,宋代苏轼、梅尧臣等文人也曾在诗中提及,如“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苏轼)、“清甘不楚齿,若酒倾残霞”(梅尧臣),均以若下酒代指佳酿。
名称演变
部分文献中简称为“若酒”,如宋代梅尧臣诗句中的“若酒”即指若下酒。
少数资料(如)提到“若下酒”可比喻文采华美的诗文,形容其如美酒般令人陶醉。但此用法在权威古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传。建议优先采用其作为酒名的本义。
《若下酒》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如同酒一样美好,令人陶醉”,通常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令人愉悦的体验。
《若下酒》的拆分部首是若(ruò)和酉(yǒu),笔画数为若(8画)+ 酉(7画)+ 酉(7画)= 22画。
《若下酒》最早出自唐代杜甫的《与侯九参军谈旧》,后来成为了常用的词语。
在繁体字中,若下酒的写法为「若下酒」。
在古时候,「若下酒」这个成语没有特定的标准写法。因为汉字的演变和规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的时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字形写法。
1. 这首诗如泉水般清净,读来若下酒。
2. 这幅画的色彩明亮鲜艳,观之若下酒。
3. 这款甜点香甜可口,尝起来若下酒。
1. 若即若离:形容关系模糊,不清晰。
2. 下酒菜:指能够配合酒品品尝的菜肴。
3. 酒后失言:指在喝酒之后说出不合时宜的话。
1. 妙不可言
2. 欣喜若狂
3. 美轮美奂
1. 平淡无奇
2. 无聊乏味
3. 没有吸引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