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扇面对 ”。
扇对是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中的一种特殊对仗形式,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与别称
扇对又称“隔句对”或“扇面对”,指律诗中相邻两联四句之间的交叉对仗,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仗、第二句与第四句对仗。这种对仗突破了常规的同一联内对仗规则,形成隔句呼应的效果。
典型结构
以四句为一组,对仗关系为: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其中“得罪台州去”对“移官蓬阁后”,“时危弃硕儒”对“谷贵殁潜夫”。
经典用例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
今日重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殊。
(以上用例均来自)
特点与地位
扇对属于较为罕见的对仗形式,因其结构复杂且需兼顾诗意流畅性,故被称为“珍稀品种”。它通过跨联对仗增强诗句的节奏感和意蕴层次,常见于唐宋律诗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作背景或更多用例,可参考《苕溪渔隐丛话》等古典诗话文献()。
《扇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把扇子合拢收起来。
《扇对》的拆分部首是"扌"(手部),笔画为4画。
《扇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绘画中的一个技法,叫做"扇面对照法"。在绘画中,扇子经常被用作一种工具,通过不同角度和姿态将其展开或合拢,来达到对照和学习的效果。
《扇对》的繁体字为「扇對」。
在古时候,写《扇对》的字形可能稍有不同,但基本结构和意义都相同。
1. 她将手中的扇子扇对,准备离开。
2. 他用扇子扇对课本上的图画,比较了解。
扇面、扇形、对照、对比、对立
扇合、扇拢
扇开、扇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