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滞的意思、枉滞的详细解释
枉滞的解释
指不得申雪的冤屈或冤案。《宋书·后废帝纪》:“朕以眇疚,未弘政道,囹圄尚繁,枉滞犹积。”《魏书·刑罚志》:“如谓规不测之泽,抑絶讼端,则枉滞之徒,终无申理。”《北史·源怀传》:“时百姓为豪强陵压,积年枉滞,一朝见申者,日有百数。”
词语分解
- 枉的解释 枉 ǎ 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枉道。矫枉过正。贪脏枉法。枉己正人(自己身子不正,倒去矫正别人)。 冤屈:枉死。冤枉。 屈就,用于别人,含敬意:枉驾(a.称对方来访自己;b.请对方往
- 滞的解释 滞 (滯) ì 凝积,不流通,不灵活:停滞。滞留。滞销。滞空。呆滞。滞产(产妇临产后总产程超过小时者)。滞针。滞下(痢疾的古称)。 遗落:“此有滞穗”。 畅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枉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指因冤屈或拖延而导致的案件积压、未能及时处理。主要从司法和行政效率角度描述一种非正常停滞的状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核心含义:
- “枉” 指弯曲、不正,引申为冤枉、冤屈(如“枉法”、“枉死”)。
- “滞” 指停滞、不流通,引申为积压、拖延、受阻(如“滞留”、“滞销”)。
- “枉滞”合义:指因遭受冤枉或处理不公(枉)而导致案件、事务积压拖延(滞),无法得到及时、公正的解决。它常特指司法案件因冤情或官吏拖延而长期悬而未决。
-
引申义与用法:
- 司法领域:指冤屈未伸、案件积压。这是最常见的用法,强调司法过程中的不公或低效导致问题堆积。
- 例:《陈书·世祖纪》:“其有深冤钜害,抑郁无归……宜加搜访,以申枉滞。” (对于那些有深重冤屈、巨大伤害,抑郁无处申诉的人……应该加以寻访,以伸张因冤屈而积压的案情。)【来源:《陈书》卷三,中华书局点校本】
- 行政效率:泛指因不公正或官僚作风导致的公务拖延、问题积压。
- 例:(虽无直接古籍例证,但逻辑可推)指官府事务因处理不公或效率低下而堆积如山。
- 人才埋没:有时可引申指有才能的人因遭受不公(枉)而被埋没、不得任用(滞)。
-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冤屈不伸,久拖不决。”【来源:《汉语大词典》第4卷,第1047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辞源》(修订本):“冤屈沉滞。”【来源:《辞源》(修订本)第2册,第1365页,商务印书馆】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冤屈不得申雪,长期拖延。”【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第1602页,商务印书馆】
“枉滞”一词精准地刻画了古代司法和行政体系中因不公正(枉) 和低效拖延(滞) 造成的双重困境,核心在于冤屈未伸、案件或事务积压。它反映了对司法公正和行政效率的诉求,是理解古代社会治理问题的一个重要词汇。其现代意义虽不常用,但在研究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下仍有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枉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侧重,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古义核心:指冤屈或冤案
-
基本定义
指无法得到昭雪的冤屈或积压未决的案件。
- 例证:
《宋书·后废帝纪》提到“囹圄尚繁,枉滞犹积”,指监狱中积压了大量未平反的冤案;《魏书·刑罚志》亦用“枉滞之徒”形容蒙冤难申之人。
-
词义解析
- “枉”本义为弯曲、不公,引申为冤屈;“滞”意为停滞、积压。二字组合强调因司法不公或行政拖延导致的冤案积压现象。
二、现代引申:事物停滞不前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指“事物无法顺利发展,进展停滞”。
- 扩展分析
- “枉”表徒劳无功,“滞”指阻塞,合称可比喻计划、工作等因阻碍难以推进。例如:“项目因资金问题陷入枉滞。”
使用注意
- 语境差异:古籍中多指司法冤案(如、3、4),现代引申义(如)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 权威性参考:研究古文时建议优先依据《宋书》《魏书》等典籍用例,现代用法则需注明引申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邦道伴驾半新半旧保重陂月倍招边扇絣纮踣地呼天不避不期而遇产毻宠携出汗裯衽的着诋严飞过海瀵发风略否闭洸朗诡对龟筴汉语拼音方案浩博后身慌张势煞甲令解褐矜己自饰康涂狂葩困约老土僚俊令才陋俚落葵民利墨客内当家泥猪疥狗强度卿署寝堂全数渠复沙堤市令施展守神水尾飕飂踏床梃棒抟食文氓无妨五杂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