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 唐 李端 《胡腾儿》诗:“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按,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红汗》谓 杨贵妃 夏日畏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
(2).中医学症候名。外感热病过程中见鼻衄,其热随衄而解,犹汗出而热解,故称红汗。
“红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指女性因面部胭脂与汗水混合形成的红色汗液。古代女性化妆后出汗时,胭脂随汗流下,呈现红色痕迹。例如唐代李端《胡腾儿》诗中的描述:“红汗交流珠帽偏”。
鼻衄代称
外感热病(如伤寒)过程中,因阳明热盛导致鼻出血,热邪随衄血而解,称为“红汗”。此时鼻衄起到类似发汗退热的作用,故得名。
血汗(肌衄)
指汗液呈淡红色或染红衣物的症状,多由火热炽盛、迫血妄行或气虚不摄引起。如《杂病源流犀烛》记载:“汗出而色红染衣,亦谓之红汗”。
现代医学中的色汗症可能与“红汗”部分相关,表现为汗液呈红色,多因大汗腺功能异常或代谢产物沉积所致,但此解释权威性较低。
如需进一步了解中医辨证治疗或古籍原文,可参考《三指禅》《杂病源流犀烛》等文献。
红汗指的是大量或频繁出汗时,汗液呈现红色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某种疾病或者体质异常导致的特殊现象。
红汗的拆分部首为纟和氵(讠)。
红汗的笔画数为12画。
红汗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文献,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在这篇经典中,红汗被描述为一种病理现象。
红汗的繁体形式为「紅汗」。
古时候写红汗的一种汉字形式为「赤汗」。
1. 最近我出了个红汗,去看了医生才知道原来是体温过高引起的。
2. 这种病症常伴有红汗,一定要及时就医。
红汗的组词有:冷汗、脓汗、黄汗。
红汗的近义词有:赤汗、病汗。
红汗的反义词是:白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