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兜肚的意思、兜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兜肚的解释

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这兜肚,你是地下检的,料非己物。”《红楼梦》第三六回:“﹝ 宝釵 ﹞瞧他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綾红里的兜肚。” 孙犁 《白洋淀纪事·看护》:“她的上身只穿着一件红色的兜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兜肚(dōu du)是中国传统贴身服饰,又称“肚兜”,指覆盖胸腹的菱形或方形布片,两侧缀带系于颈后与腰间,兼具保暖与装饰功能。以下为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1. 形制特征

    菱形或方形布片,上端两角缝细带挂于颈部,左右两角缀带束于腰后,覆盖胸腹。多用绸、布等制成,常见刺绣纹样(如花卉、祥兽)表达吉祥寓意。

  2. 功能属性

    核心功能为护腹防寒,尤其注重婴幼儿腹部保暖。清代《清稗类钞》载:“肚兜……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

  3. 文化象征

    传统习俗中,儿童兜肚常绣“五毒”图案驱邪,成人婚嫁时则用红色兜肚寄托多子愿景,体现民俗信仰。


二、文献依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兜肚,贴身护住胸腹的菱形布,用带子套在脖子上,左右两角钉带子束在背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2. 《汉语大词典》

    释义:“肚兜。掩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并引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例证:“(她)穿着件枣儿红的绛色棉袄,套着件桃红衬衣,戴着条大红兜肚。”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

  3. 民俗学研究

    学者指出,兜肚在清代至民国为日常内衣,女性尤重其装饰性,绣工繁复者兼具情感表达功能(如定情信物)。


三、文化延伸

兜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中医“养元护脐”理念(《黄帝内经》强调腹部避寒),其形制演变反映社会变迁——从实用内衣到当代时尚元素,常见于汉服复兴设计及民俗展览。


结论:兜肚是以护腹为核心功能的传统内衣,形制独特且富含民俗文化符号,其释义需结合实用属性、社会习俗及文献记载综合界定。

网络扩展解释

“兜肚”是一种传统贴身衣物,主要用于护住胸腹部,具有以下特点:

1.基本定义

兜肚是菱形或近似菱形的布制小衣,贴身穿着,覆盖胸腹区域。通过带子固定:上端套于颈部,左右两角系于背后。

2.结构与材质

3.历史与文献记载

4.文化意义

5.别称与演变

兜肚亦被称为“抱肚”,据《里语征实》记载,唐代已有类似服饰“诃子”。现代逐渐被内衣取代,但仍见于传统戏曲或特定民俗活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语大词典》《重编国语辞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败水白菘绑解超声波吃开悰緖蛋丁等给鼎锯范例奋身俯领伏生概众干窦公权寒饥黄骢曲黄家女贱年嚼啮寄观吉隆之喜谨容咎罚旧雨新知倔聱君子好逑开膛抗尘走俗犒功姱娥狂流窾木阃室骝马轮焕描朱泥佛凝和飘鼓贫贱之交破琴绝弦普遍瘸子桡楫森罗万象山穴升车设员市官束担厮勾丝茅陶版塌香童子痨晚代五字句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