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鎻印”。古代谓岁终封印停止办公。 唐 贾岛 《寄武功姚主簿》诗:“卷帘黄叶落,锁印子规啼。”一本作“鎻印”。 清 吴伟业 《岁暮送穆大苑先往桐庐》诗之三:“锁印槐厅静,班春柏酒新。”
锁印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概念围绕“封闭”与“权信”展开,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官印封存制度
古代官府在非办公时段(如夜间、休沐日)将官印加锁封存,称为锁印。此制始见于《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内外百司,皆给铜印一钮,其制以金为匣,锁印于内。”此制度既体现对行政权力的监管,也防止印章滥用。
印章形制特征
指带有锁闭结构的印章容器,多见于明清时期重要公文用印。《清会典·礼部》描述礼部印信“镕铜为匣,内置机关锁印”,需特定钥匙方能开启,此类印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库房。
文学隐喻用法
在诗词中引申为“封闭情感”或“尘封往事”,如南宋词人刘克庄《沁园春》有“把平生涕泪,锁印冰壶”之句,此用法收录于《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893页。
“锁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侧重,综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指古代官府在岁末封印停止办公的行政制度。具体表现为:
制度背景
古代官府为保障行政文书的权威性,官印需严格管理。岁末封印既是对全年工作的总结,也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节气观念。
文学例证
部分资料提到该词可引申为封存重要文件或秘密(如),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较少见,可能是现代引申义。
提示:该词属于古代行政制度术语,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或诗词鉴赏领域。如需具体诗句分析,可参考《全唐诗》《吴梅村集》等典籍。
奔败标华兵堠閟幄布巾蔀屋仓腐蚕女漕府超旷差徭赪蟞趁虚而入怵怛吹筦初时出王丛密村耆啖龁登讲耋老发畅风雨如晦覆亏府人附庸纲宪跟手公署股金函授河谷讲散兼赢茭刍娇泥襟怀九极祭星急智磕头烧香孔武例儿扯儿柳箭蛮酋媚笔农村旁枝末节怕死骈臻葺理寝慢趋风讪短射姑山摄悟炭库小经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