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on] 在建筑周围铺的用以防止两水渗入的保护层
(1).房屋等建筑物周围用砖石或混凝土铺成的保护层,宽度多在一米上下,作用是使雨水淌远一点然后渗入地下,以保护地基。
(2).书法术语。谓“氵”。 宋 无名氏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氵散水法口诀云:上衄侧,中偃,下潜挫趯锋…… 柳宗元 《笔精赋》云‘水散幽纵,《黄庭》宗之’是也。”
曲调名。 唐 白居易 《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诗:“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蕤宾》掩抑娇多怨,《散水》玲瓏峭更清。”
"散水"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与"分散水流"相关,具体释义需结合语境分析:
一、建筑学术语 指房屋外墙根部铺设的防水构造层,通过斜坡设计引导雨水向外流散,防止地基积水。该词条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房屋等建筑物周围用砖石或混凝土铺成的保护层"[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其技术标准在《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2013)中有明确规定,要求坡度保持在3%-5%区间,宽度不少于600毫米[来源: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二、方言延伸义 在粤方言中,"散水"衍生为群体解散或撤离现场的代称,常见于港澳地区日常交际。此用法被《广州方言词典》收录,释义为"原指洒水后人群散去,现多指结束聚会或离开现场"[来源:江苏教育出版社《广州方言词典》]。该词在警务行动报告中亦作为专业术语使用,如香港警务处《行动术语手册》记载相关操作流程。
三、古代文献用例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记载"散水渍之"的农事操作,指通过分散灌溉水流实现均匀浸润的耕作技术[来源:中华书局《齐民要术校释》]。此用法在后世农书《王祯农书》中延续,成为传统农业灌溉术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水”是建筑领域的重要术语,指房屋外墙四周用于排水的保护结构。以下是详细解释:
散水是位于房屋外墙勒脚处(室外地坪)的倾斜坡面,通常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铺设,作用是引导雨水远离墙基,防止地基受损。其宽度一般为600-1000毫米,若屋檐较长则需更宽,确保雨水全部排至散水区域()。
常见类型包括砖铺散水、现浇混凝土散水等,材料需具备耐久性和防渗透性()。
在书法术语中,“散水”指“氵”偏旁的写法(),但此用法较少见,日常多指建筑结构。
总结来看,散水是建筑防水的关键设计,通过合理宽度、坡度及材料选择,保障建筑基础的稳定性。
闇过白商素节摆设拜义保龄球运动悲夫豳雅蚕花床头人单居大盆地大祀丁丁光光儿妇反戈肥劲非甚服宠负信干质贯侯好勇合离鹤楼峻和叶茭米迥别济时镌铭菊花节沮泄暌乖裈带裂痕凛若冰霜龙山落帽风鸾跂鸿惊乱贼露褐僇人卖侮卖鬻满谰浅色惸惸气消胆夺入境问俗麝芬厮觑司造竦踊袒左邆睒天府挑凌偷刻偷肆万丈高楼从地起委肉虎蹊五色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