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竦踊 ”。
亦作“ 竦踊 ”。1.企望貌。 三国 魏 曹丕 《弹棋赋》:“于时观者,莫不虚心竦踊,咸侧息而延佇。” 南朝 宋 谢灵运 《七夕咏牛女》:“徒倚西北庭,竦踊东南观。” 宋 司马光 《九月十一日夜雨宿南园》诗:“临风徒竦踊,志愿焉能谐?”
(2).跳跃;腾跃。竦,通“ 耸 ”。《南齐书·始安贞王遥光传》:“ 遥光 大怒,於牀上自竦踊,使杀 歷生 儿。” 唐 白居易 《贺云生不见日蚀表》:“感贺忻戴,倍万常情,无任忭跃竦踊之至。”
(3).涌现貌。 宋 叶适 《瑞安县重建厅事记》:“民来观者,倾动惊骇,忘其百年之陋,而以为今日之瑰杰丽伟,竦踊而独出也。”
(4).焦躁不安的样子。《晋书·傅玄传》:“ 玄 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 唐 王维 《与工部李侍郎书》:“古人有此,今也未闻,所以竦踊惕息,通夕不寐。”
(5).振奋;振作。 明 高启 《四臣论》:“使强者不敢伤,谗者不敢毁,则彼必竦踊风生,刺举无避,以尊朝廷之势,而大姦可除矣。”
(6).犹怂恿。竦,通“ 怂 ”。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疗蛇毒药》:“﹝道人﹞曰:‘此人死矣,我有药能疗,但恐毒气益深,或不可活;诸君能相与证明,方敢为出力。’众咸竦踊劝之。”
竦踊是汉语古语词,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肃敬跃动
指因敬畏或激动而肃立并跃动,多用于形容庄重场合下的肢体与情感反应。例如《汉书·礼乐志》载:“竦踊哀悲,若有所责。”此处描述祭祀时众人因悲痛而肃立跃动的情景,体现对仪式的虔诚态度。
极度悲恸
引申为情绪激荡至难以自持的状态,常见于丧葬或哀悼语境。《后汉书·皇后纪》中有“群臣竦踊,莫能仰视”的记载,描绘臣子因哀伤过度而低头颤抖的动作。
该词由“竦”(肃立)与“踊”(跳跃)组合而成,语源可追溯至先秦礼仪文献。据《周礼注疏》考释,“竦”强调肢体静止而精神专注,“踊”则侧重情感外显,二者结合形成动静交织的复合意象,多用于礼制或文学性表达。
当代《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均收录此词,标注其罕用属性,并提示常见于古典诗文或历史文献的解读。
“竦踊”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较为丰富,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如下:
企望貌
指伸长脖子、踮起脚尖的期待姿态,常用于描述急切盼望或专注凝视的状态。例如南朝谢灵运《七夕咏牛女》中“竦踊东南观”,即描写仰望牵牛织女星的动作。
跳跃/腾跃
通“耸踊”,表示身体跃起的动作。如《南齐书》记载始安王遥光“自竦踊”的激烈反应。
焦躁不安
形容内心躁动、难以平静的状态,常见于文献中对人物情绪的描述。
振奋或怂恿
可引申为精神振作,或通过言语激励他人行动(通“怂恿”)。
该词多用于古代诗文,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如“竦踊东南观”侧重动作,“临风徒竦踊”则隐含焦灼。
若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查字典网原始页面。
奥美拔地倚天宝城鞭箭避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豺虎肆虐车革程校敕文川沚春院丛芜毳羶弹片凋坠地理环境决定论定亲洞赤斗宠队徽遁呪房祠方切富轹万古共权顾姑龟顾鼓絶寒楸洪嗣缓期恚怒将仕郎径寸进门女婿口册荦确麻麻黑美偲密摺难于醅醁勤人穷谷穹祇痊平认作烧马设象诗癫试片试身石锁双夕疏狠獭褐忝眷推托齆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