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笞示罚。《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与共毁太子。王以故数击笞太子。”
“击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用鞭、杖或竹板等工具进行抽打,作为示罚的手段。例如《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王以故数击笞太子”,即用鞭笞的方式惩罚太子。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原文为:“与共毁太子。王以故数击笞太子。”,描述君主因太子被诽谤而多次对其进行鞭笞惩罚。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描述古代刑罚或惩戒行为。如需更多例句或详细解析,可参考《史记》原文或相关古籍注释。
击笞(jī cuī)是一个动词词语,意思是用棍棒等器物打击、鞭笞。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击”(ji),表示打击的意思;右边是“笞”(cuī),表示用棍棒打人。击笞的笔画数为13画。
击笞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一种古老的体罚方式。在古代中国,击笞常常用于对犯人、奴隶等进行惩罚和体罚。另外,击笞也可以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进行严厉批评或责骂。
在繁体字中,击笞的写法为「擊箠」。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一定的区别。击笞在古代常以「擊陲」或「擊芮」表示,意思与现代相同。
1. 他因为盗窃而被击笞五十下。
2. 这部电影描绘了古代被击笞的场景。
3. 老师对学生的无礼行为感到愤怒,当场击笞了他。
击剑、击败、击球、击掌、击落
鞭笞、打击、责罚、惩罚、击打
保护、宽容、鼓励、奖励、宽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