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凋瘵的意思、凋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凋瘵的解释

(1).衰败;困乏。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昔者万人疾疫, 神农 鞭草而救之;四维凋瘵, 夏禹 刊木以除之。” 宋 李纲 《与右相条具事宜札子》:“适当早暵之餘,财用匱乏,民力凋瘵,不取於民,则调度不足,取之过甚,则人心惊疑。”《明史·忠义传六·陈美》:“兵燹之餘,民生凋瘵。” 梁启超 《为国会期间问题敬告国人敬告农民》:“失今不为,更閲数年,则老弱转沟壑,壮者散四方,凋瘵而不可復,虽有善者,无能为矣!”

(2).指困穷之民或衰败之象。 唐 白居易 《忠州刺史谢上表》:“下安凋瘵,上副忧勤,未死之间,斯展微効。” 宋 苏轼 《贺提刑马宣德启》:“匪惟凋瘵之获苏,抑亦庸虚之知勉。”《明史·黄福传》:“ 永乐 初,建 北京 行部,绥辑凋瘵。” 清 唐孙华 《冬日抒怀》诗之二:“虽蠲累岁租,曾未起凋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凋瘵(diāo zhài)是汉语中的复合词,本义指衰败困顿的社会状态,后引申为民生疾苦、社会残破的境况。该词由“凋”与“瘵”两个语素复合而成:“凋”取《说文解字》“半伤也”的衰败义项,“瘵”据《玉篇》释为“病也”,喻指社会病态。二者组合最早见于唐代文献,《旧唐书·刘晏传》载“凋瘵未瘳”即形容安史之乱后的民生凋敝。

在语义演变中,宋代文人扩展其指涉范畴。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以“凋瘵之民”描述灾荒流民群体,陆游《秋夜感遇》用“郡县凋瘵”刻画战乱后的城乡残破景象。现代汉语研究显示,该词仍保留于历史文献及学术论著中,如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引证其为古汉语偏正结构的典型范例。

权威辞书释义可参照《汉语大词典》第11册第893页“凋瘵”条目,其标注为“衰败;困苦”,并收录《资治通鉴》用例“州县凋瘵,旬朔未复”佐证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凋瘵”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iāo zhài,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衰败;困乏
    指事物或社会因遭受破坏、灾害等而呈现的衰落、贫弱状态。
  2. 指困穷之民或衰败之象
    可引申为代指因困苦而生活艰难的百姓,或整体衰败的社会景象。

二、详细释义与文献例证

  1. 衰败困乏的抽象含义

    • 唐代王勃在《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中写道:“四维凋瘵,夏禹刊木以除之”,形容社会因灾害而衰败。
    • 宋代李纲提到“民力凋瘵”,描述百姓因旱灾而困顿。
    • 梁启超在《为国会期间问题敬告国人》中用“凋瘵而不可复”强调民生凋敝的不可逆性。
  2. 代指困苦百姓或衰败现象

    • 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在《忠州刺史谢上表》中表示要“下安凋瘵”,即安抚困苦民众。
    • 苏轼《贺提刑马宣德启》中“凋瘵之获苏”指百姓从困苦中复苏。
    • 《明史·黄福传》记载明初“绥辑凋瘵”,意为安抚民生凋敝的地区。

三、用法总结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煮磅刷弁辰驳讥拨阮逞顽答施短指独松关噩迕拐湾顾畏龢鹊洪儒黄彩皇穹宇谎嘴华序回嘴壶罍剑眉脚夫借身报仇戒训鹫章六十四卦罗汉每生邈永密静末大必折内咎内使努牙突嘴棚子弃旧图新青江七曜柔铤三江上竈噬狗手实素浐碎缺岁在龙蛇堂老苕溪婷婷偷青瓦缶菀勃绾纳帷障緼缕文示下截香物先令销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