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籍的意思、民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籍的解释

居民的户籍。亦指有户籍的居民。《南齐书·郁林王纪》:“宜从荡宥,许以自新,可一同放遣,还復民籍。”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卷二:“ 东汉 之定民籍,颇若劳扰,今之造户口簿,却不如此也。”《宋史·尹洙传》:“今边鄙虽有乡兵之制,然止极塞数郡,民籍寡少,不足备敌。”《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四年》:“所至视民籍差等,有不如式者,惩革之。” 清 代将不属军、商、灶籍的各色人编入民籍。《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卫籍;曰商籍;曰灶籍。”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民籍”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一个分类,主要用于区分普通居民的户籍身份。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民籍指普通百姓的户籍,属于国家登记管理的人口类别之一,与军籍、商籍、灶籍(盐户)等特殊户籍相区别。它既是户籍登记制度的一部分,也代指具有此类户籍的居民群体。


历史演变

  1. 南北朝时期
    南朝《南齐书·郁林王纪》记载“还復民籍”,表明民籍已作为官方户籍分类,用于区分被赦免后恢复平民身份的人群。

  2. 宋朝
    户籍管理更趋严格,如《宋史·尹洙传》提到“民籍寡少,不足备敌”,说明民籍与地方兵源、赋税征收直接相关。宋代还通过“户口簿”细化户籍统计。

  3. 清朝
    民籍范围进一步明确,凡不属于军、商、灶籍的普通百姓均编入民籍,成为赋税和劳役的主要承担者。


功能与意义


相关文献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户籍制度的具体运作,可参考《中国历代户籍制度考》等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二

民籍

民籍,又称国籍,是指一个人所属的国家或地区。它标志着一个人作为该国家或地区的公民或居民的身份。

拆分部首和笔画

民籍的拆分部首是"氏"(气)和"⺍"(刂),其中"⺍"是氏的古文形式。它的总笔画数为21画。

来源

民籍一词由"民"和"籍"两个字组成。"民"表示人民,百姓的意思,"籍"表示登记、记录的意思。合在一起即表示将人民的身份进行记录登记。

繁体

民籍的繁体字为"民籍",没有特殊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人们一般将民籍写为"民籍",字的形状和现代基本相同,只是一些笔画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的民籍是中国,但他在美国长大。

2. 根据法律,他可以申请归化为外国的民籍。

组词

1. 民间:指百姓之间,不包括官方或有特殊身份的人。

2. 籍贯:指一个人出生或成长的地方。

3. 国籍:指一个人所属的国家或地区。

近义词

国籍、身份、居民

反义词

外籍、非籍、无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安保牓题鼻凹糖城防赤弁丈人疮疠荡定动迁逗闷子放哨粪秽告丧怪讶鼓舞欢欣豪旷和味悔寤茴香骄傲自大嗟虖景澄竞奋金环蛇金印系肘就日瞻云落头络子厉声流乱萝卜花买法贸载梦草面颔黏滑暖烫烫抨棋抢话谴诃窃赀清雅绝尘丘壑弃逐鹊鸣檐三又胜残升斛尸禄素餐思咏松瘫绥芬河市邃严损害僮蒙亡考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神水湘流箱笥掀揭西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