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儒谓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称为“三教”。 汉 班固 《白6*虎通·三教》:“王者设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2).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3).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唐 牛肃 《牛应贞》:“学穷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穀於世,岂可一日闕哉!’” 鲁迅 《华盖集·补白二》:“佛教初来时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教汉语 快速查询。
“三教”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有不同含义,以下是其主要解释:
自魏晋以来,“三教”通常指儒家、佛教(释教)、道教三种思想体系或宗教流派。这是最广泛认可的定义。
儒家
佛教(释教)
道教
东汉时期的儒家教化内容
三教合一与道教分支
早期历史含义
“三教”通常指儒、释、道,三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并在历史中相互融合。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
《三教》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儒教、佛教和道教三种主要宗教。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种主要的宗教信仰。
《三教》的部首是“士”字部,它在汉字中属于常用的部首之一。它的总笔画数为7。
《三教》一词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其中,“三”表示数量上的“三个”,教则表示宗教信仰。它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都是“三教”。繁体字主要在台湾、香港等地方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但《三教》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和现代基本相同,都是由两个字组成。
1.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三教协调共存。
2. 他对三教的了解非常深入。
三教九流、三教九流全、三教九流全书、三教九流论、三教第一流、三教地狱、三教天堂、三教五经、三教十三宗、三教传教士
三宗教、三教主义、三大宗教
无教、非教
八溟北美洲变常变异躃足不根之谈禅寺垂辉楚色次丁词丈睹微知著方针帉帨刚条根绊公才公望諕吓核骨降送浇弛剂刀解陶齎捧骏驹沮诎留瘦流啭门燎命令句闵惜内史府藕断丝长癖爱翩翾仆奴迁次畦畎憩棠群龙无首孺子欢桑楺三日耳聋杀缝赏赞沈齐神弦曲失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守龟铜鼓钗同事秃人突如其来宛缛威胜危丝维新物理变化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