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教的意思、三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教的解释

(1). 汉 儒谓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称为“三教”。 汉 班固 《白6*虎通·三教》:“王者设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2).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3).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唐 牛肃 《牛应贞》:“学穷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穀於世,岂可一日闕哉!’” 鲁迅 《华盖集·补白二》:“佛教初来时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教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三教”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哲学与宗教融合概念,其核心指代儒家、佛教、道教三大思想体系。这一概念的形成历经千年演变,具体内涵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1. 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三教”为“儒教、佛教、道教的合称”,强调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早期曾以“儒、墨、道”并称(见《四库全书·法苑珠林》),至南北朝时期逐渐定型为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格局。

  2. 思想内核

    儒家以“仁礼”为核心,主张伦理秩序与社会责任;道教崇尚“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佛教提倡“缘起性空”,注重因果轮回。三者虽理论体系不同,但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参考《中国哲学史》)。

  3. 历史流变

    《北史·周高祖纪》记载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年)的“三教辩论”,标志着官方对三教关系的正式讨论。唐代推行“三教论衡”制度,宋明理学则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哲学重构,体现三教从对立到融合的历史轨迹。

  4. 文化影响

    三教交融催生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儒家书院多设文昌阁(儒)、三清殿(道)与观音堂(佛);文学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均呈现三教思想交织的叙事结构;传统建筑中的孔庙、佛寺、道观形成互补性空间布局。

网络扩展解释

“三教”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有不同含义,以下是其主要解释:

一、核心含义:儒、释、道三教

自魏晋以来,“三教”通常指儒家、佛教(释教)、道教三种思想体系或宗教流派。这是最广泛认可的定义。

  1. 儒家

    • 以孔子、孟子思想为核心,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
    • 汉代被宗教化,成为官方推崇的教化体系,注重礼乐制度与社会秩序。
  2. 佛教(释教)

    • 起源于印度,东汉传入中国后本土化,主张因果轮回、慈悲为怀,追求解脱生死。
  3. 道教

    • 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注重炼丹养生、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与得道成仙。

二、其他历史含义

  1. 东汉时期的儒家教化内容

    • 指儒家教育的三个方面:六德(智、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 三教合一与道教分支

    • 宋元明时期出现“三教合一”思潮,道教内部衍生出“阐教”“截教”“西方教”等虚构教派(多见于文学作品如《封神演义》)。
  3. 早期历史含义

    • 汉代曾将夏、商、周三代的核心教化精神概括为“三教”: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

三、现代误用与特殊语境

“三教”通常指儒、释、道,三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并在历史中相互融合。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慠猛白富美暴列本情赪颜绸缪桑土春兰秋菊寸男尺女动字翻经梵居飞条丰宁孤削海外扶余翰桧皓白河水话表讙传火剌剌谏折矫滑交心酒节旄忌疾镜史酒浆急徵狂謼愧慙乐只龙腹履业嫚骂木夹南北省能许棚籍怯人情有独钟肉亲润滑脂三灾少多释绶始终不易水引面朔气似曾相识耸出肃心胎记腾灼头班乌巾香蝉晓妆邪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