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木柴。《诗·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朱熹 集传:“桑薪,薪之善者也。” 北周 王褒 《奉和赵王隐士》:“菖蒲九重节,桑薪七过烧。” 元 马祖常 《缫丝行》:“繅车轧伊茧抽丝,桑薪煮水急莫迟。”
“桑薪”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桑薪”指桑木柴,即用桑树木材作为燃料的柴火。该词由“桑”(桑树)和“薪”(柴火)组合而成,强调木材来源和用途。
《诗经·小雅·白华》
原文“樵彼桑薪,卬烘于煁”描述了砍伐桑木为柴,并用其烧火的情景。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注释:“桑薪,薪之善者也”,指出桑木因质地优良而被视为上等燃料。
其他典籍引用
北周王褒《奉和赵王隐士》中的“桑薪七过烧”,以及元代马祖常《缫丝行》中的“桑薪煮水急莫迟”,均体现了桑木柴在古代日常劳作(如煮茧缫丝)中的实用性。
在古代,桑树不仅用于养蚕,其木质也因耐烧、火力稳定等特点成为重要燃料。这一用法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
提示:如需查看具体诗句原文或更多文献例证,可参考、6等来源。
桑薪(sāng xīn)是一个指代古代柴草的词语。它由“桑”和“薪”两个部分组成。
桑:是一个由“木”和“古”两个部首构成的字,表示“桑树”。
薪:是一个由“艸”和“斤”两个部首构成的字,表示“柴草”。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将柴草以桑树的树枝为主要材料,被称为“桑薪”。
在繁体字中,桑薪的写法为「桑薪」,部首和笔画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差异。而关于桑薪在古代的写法,可以参考《说文解字》中的记载,但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具体给出。
下面是一些关于桑薪的例句:
1. 冬天柴草缺乏,农民砍伐桑树来搜集桑薪。
2. 他担心被人误会,只好将桑薪的真相告诉众人。
组词:桑树、薪火、柴草。
近义词:薪木、柴草、树枝。
反义词:燃料、火把、蜡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