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灯花的意思、散灯花的详细解释
散灯花的解释
亦称“ 散小人 ”。即散灯。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顺星》:“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奥以至大门,燃灯而照之,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意也。”参见“ 散灯 ”。
词语分解
- 散的解释 散 à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闷(坣 )。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集聚 散 ǎ 没有约束,
- 灯花的解释 灯心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详细解释.灯心余烬结成的花状物。 北周 庾信 《对烛赋》:“刺取灯花持桂烛,还却灯檠下烛盘。” 宋 苏轼 《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词:“灯花零落酒花穠,妙语一时飞动。”
专业解析
散灯花是汉族传统岁时民俗活动,指在特定节日(如元宵节、除夕)将灯油或蜡烛滴入水中形成灯花状物,或直接撒播小型灯盏于水面、地面,以祈福消灾的仪式行为。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基础释义
指将灯烛余烬或特制小灯分散放置的行为。
字义分解:
- 散:分散、播撒。《汉语大词典》释为“分开,分布”¹。
- 灯花:旧指油灯烛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炭块,古人视其为吉兆;后引申为小型灯盏。《现代汉语词典》释“灯花”为“灯心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²。
二、文化内涵
- 祈福象征
民间认为水中散灯可引渡孤魂、驱邪避灾,如《东京梦华录》载宋代元宵节“浮灯于河,谓之‘散灯花’”³,寓意照亮幽冥、祈求平安。
- 节庆仪式
明清时期流行于除夕夜,将蜡烛残烬撒于庭院角落,称为“散岁灯”,象征辞旧迎新⁴。
三、现代转化
部分地区保留习俗变体,如福建沿海的中元节“放水灯”,以纸制小灯漂流河面超度亡魂⁵,体现民俗的延续性与地域性。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5册第1023页。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84页。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中华书局,2006年校注本。
-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岁灯》,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 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大系·福建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1页。
(注:因学术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暂未见权威在线词典收录此词条释义,故采用纸质典籍及专业出版物为据。)
网络扩展解释
“散灯花”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中的一个仪式,主要与正月期间的节庆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民俗意义:散灯花又称“散小人”,是民间在正月期间(尤其是正月初八“顺星节”)举行的祈福活动。人们通过在家中各处点燃灯花,象征驱除晦气、辟邪消灾,同时祈求新年顺遂。
2.仪式形式
- 灯花布置:家庭主妇用“灯花纸”捻成灯芯,浸豆油后点燃,摆放在寝室、厨房、台阶、角落等位置,形成星点状灯光,象征“群星入户”。
- 数量象征:灯的数量通常为108盏(富足之家)、49盏(普通家庭)或9盏(最少),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及罗侯、计都九位星宿。
3.时间与习俗
- 活动时间:多在正月初八“顺星节”举行,但部分地区延续至正月十三至十六日。
- 相关习俗:北京等地民众会到白云观参拜星君,长辈借此教儿孙辨认星宿,认为此日“诸星下界”,命运与星宿紧密关联。
4.历史记载
- 文献溯源: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十三日至十六日……燃灯照之,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说明其兼具照明与祈福功能。
5.文化内涵
- 信仰背景:民间认为每人每年由一位星宿掌管命运,散灯花仪式通过模拟星光,表达对星宿的敬畏与祈求庇佑的愿望。
散灯花融合了民间信仰与节庆文化,通过灯火的象征意义传递辟邪纳吉的愿景,反映了古代天文崇拜与生活智慧的结合。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细节,可参考《燕京岁时记》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别鹤操逼逐垂柳楚丝儋石之储弟父地震波遁夫独占资本凡吏婓婓風風世世封签附掌棺榇国徽虾蟆瘟后拥前呼黄潦渐行交事九乳久丧激扬看倌叩叩礨硌乐态练若栎木鳞角鸣笛木排女校书沤珠槿艳碰一鼻子灰楩柟披霄决汉抢购凄忾青乾秋千节七叶曲棍球三生石擅名适便食妖梳头妈子丝光天吏调嘴听断慱约蚊负五纪无及无事狠象蛇县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