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德的意思、三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德的解释

(1).三种品德。随文而异。《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孔颖达 疏:“此三德者,人君之德,张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国语·晋语四》:“ 晋 公子善人也,而 卫 亲也,君不礼焉,弃三德矣。” 韦昭 注:“三德,谓礼宾、亲亲、善善也。” 宋 秦观 《辩士》:“所谓辩士者,必以其具三德,明五机而利口者不与焉。盖上知道德性命之原,下达礼义形器之变,旁通幽明时物之所宜者,识也。窘之而益出,费之而益新,掩之以卒而不乱,压之以重而不慑者,才也。经、传、子、史、天星、地志、医方、卜筮、百家之书,无所不涉而能谨守其宗者,学也。夫是之谓三德。”

(2).即三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 卢辩 注:“三德,三老也。”

(3).指狐的三种特性。 唐 白行简 《狐死正丘首赋》:“寧九尾之足尚,实三德而可钦。”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德”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现代道德体系中的“三德”

根据极高权威性来源(),现代社会的“三德”指:

  1. 社会公德
    指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道德准则,包括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助人为乐等,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底线要求。
  2. 职业道德
    特定职业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如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强调职业责任与社会价值。
  3. 家庭美德
    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涵盖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内容。

二、古代文献中的“三德”

  1. 《尚书·洪范》三德()
    指君主治国的三种品德:
    • 正直:以公正矫正他人;
    • 刚克:以刚强决断处事;
    • 柔克:以柔和治理民众。
  2. 《周礼》三德()
    教育国子的品德标准:
    • 至德:作为道德根本;
    • 敏德:作为行为准则;
    • 孝德:辨别善恶的能力。
  3. 其他释义
    唐代文献中曾将狐狸的“长寿、机敏、灵性”称为三德()。

三、佛教中的“三德”

  1. 涅槃三德()
    • 法身:佛的真理之体;
    • 般若:圆满智慧;
    • 解脱:脱离烦恼束缚。
  2. 供食三德()
    佛教饮食标准:
    • 清净:食材洁净;
    • 柔软:口感温和;
    • 如法:烹饪合乎戒律。

“三德”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现代多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古代侧重治国修身;佛教则与修行或饮食规范相关。建议通过权威文献进一步区分具体场景下的定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德

三德是一个由三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分别是“一”、“十”和“彳”,总计有10个笔画。它是一个普通话词语,可作名词或形容词使用。

来源

“三德”这个词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周书·考工记》中的记载。在古代,人们用“三德”来形容一种具备慈悲、智慧和力量等三种品德的人。

繁体

在繁体字中,“三德”依然保持原样。没有形成独立的繁体字形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人们可能会将“三德”写成“三徳”或“亳”。这些写法多见于古籍或碑铭中,现已逐渐不常见。

例句

1. 他是一个具备“三德”的好老师,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善良、有耐心。

2. 她的行为举止体现了“三德”,她谦虚、宽容,深受大家喜爱。

组词

1. 三善德:指对他人有好的行为、善举。

2. 三绝德:指失去慈悲、智慧和力量等三种品德。

近义词

1. 三才:指具备天、地、人三种品质或才能。

2. 三观成就:指慈悲、智慧和力量等三个方面的品德成就。

反义词

1. 三恶:指恶意、邪恶的行为。

2. 三毛:指缺乏慈悲、智慧和力量等三种品德。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