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达德的意思、三达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达德的解释

指智、仁、勇。《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朱熹 集注:“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达德"是中国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最早见于《礼记·中庸》第二十章:"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三种通行不变的美德"。具体内涵可从三个维度阐释:

一、智仁勇的递进关系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指出:"知以明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则达乎天下而无难矣。"智是认知层面的通达,仁是道德层面的持守,勇是实践层面的践行,三者构成完整的德行体系。

二、具体德目释义

  1. 智:非指机巧之智,而是"明辨是非"的德性智慧。《孟子·公孙丑上》云:"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 仁:孔子强调"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既包含恻隐之心,也包含推己及人的实践要求。
  3. 勇:《中庸》特指"发强刚毅"的义理之勇,区别于匹夫之勇,要求"见义而为"(《论语·为政》)。

三、现代价值转化 当代学者李明辉在《儒家与康德》中指出,三达德体系可与西方德性伦理学对话,智对应实践理性,仁体现道德情感,勇彰显意志力量,构成完整的道德实践结构。《中华伦理范畴辞典》更强调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智辨方向,仁定准则,勇促执行。

网络扩展解释

“三达德”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源自《礼记·中庸》,指“智”“仁”“勇”三种通行天下的品德。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三达德”即“智、仁、勇”,是儒家认为通行古今的核心道德准则。其中:

二、经典出处与意义

《中庸》提出:“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朱熹注解称其为“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这三种品德被儒家视为调节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基础。

三、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三达德”也被引申为对杰出人才的形容,指在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且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例如科学家、艺术家等跨领域杰出者。

四、实践途径

儒家认为培养三达德需以“诚”为本,通过内心诚实与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巩固。如孔子所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原文或历史演变,可参考《中庸》相关章节及朱熹集注。

别人正在浏览...

按寻百役逼上诐说碧云騢擦亮诚善臣僚晨轴车骑马春王园初意躭独吊拷绷扒端简独妇山额角头迩月风窦忿性伏丑负驮浮蒸工间操贵农贱商轨物鼓揪号位花冠豲戎还珠亭挟令勦办继志述事阔情栗阶理折流苏金镂鞍眉角默化懦夫髼鬃批毁破睡蒲望起灰乞穷俭相求皇曲笔取境日久岁深顋颊烧夷省墓神行食实封爽脆泗川突兀心腹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