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三边。指东、西、南三方边疆。《文选·扬雄<羽猎赋>》:“虽颇割其三垂,以赡齐民。” 李善 注:“三垂,谓西方、南方、东方。”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今三垂已平,唯北边未定。”
(2).犹三边。指东、南、北三方边疆。《汉书·诸侯王表序》:“诸侯比境,周帀三垂。” 颜师古 注:“三垂,谓北、东、南也。”
“三垂”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和具体用法分析:
指东、西、南三方边疆
源自汉代文献,如扬雄《羽猎赋》中“割其三垂”及李善注“西方、南方、东方”。桓宽《盐铁论》提到“三垂已平,唯北边未定”,进一步印证此用法。
指东、南、北三方边疆
《汉书·诸侯王表》中“周帀三垂”,颜师古注解为北、东、南三面边疆。宋代诗词亦沿用此义,如“恢六典,斥三垂”。
武术术语
在传统武术中,“三垂”指气、肩、肘的下垂动作,如“气垂丹田,肩垂贯肘,肘垂至手”,与地理含义无关。
数学概念
现代数学中,“三垂”可指垂直、垂线、垂足等几何概念,但此为引申用法。
建议查阅《汉书》《盐铁论》等原始文献或权威注疏以确认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三垂》这个词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意为“垂下的三条物体”。其中,“三”表示数量,“垂”表示垂直向下的动作或状态。
根据古汉字的拆分规则,可以得到《三垂》的部首是“亠”和“土”,总共有8个笔画。
《三垂》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一书。在古代文字的发展中,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写法和繁体字形。
古代常见的繁体字写法为“㿙”和“䢑”,它们都能够表示《三垂》这个词的含义。
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经历了演变和变化。
对于《三垂》这个词来说,古代汉字常采用类似于“㿙”或“䢑”的形式进行书写。这些形态相对简短,与现代汉字形式存在一定差异。
以下是一些使用《三垂》的例句:
一些与《三垂》相关的词语有:
以上是对《三垂》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面的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