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棒鼓的意思、三棒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棒鼓的解释

即花鼓,用三棒上下敲击,故名。《通俗编·俳优》引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 吴 越 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 江 北 凤阳 男子尤善,即 唐 三杖鼓也。 咸通 中, 王文举 好弄三杖鼓,打撩万不失一,杖音与歌声句拍附和为节,又能夹一刀弄之。” 关启普 《扑不灭的火》:“一天,我们村上出现了几个唱大鼓的。他们敲着三棒鼓,开头唱的是《水浒》、《三国》里的故事;等人多了,他们就唱起新编的《翻身谣》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棒鼓是中国传统民间曲艺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区。其名称源于表演者手持三根特制鼓棒,通过抛接、击打鼓面与鼓身,配合唱词、舞蹈动作完成演出。表演时,艺人需同时兼顾节奏把控、肢体协调与即兴唱词创作,具有较高的技艺门槛。

从历史溯源来看,三棒鼓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杖鼓乐”,宋代文献《东京梦华录》中已有类似技艺的记载。明清时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曲艺种类,常出现在庙会、节庆等民俗活动中。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其唱词多采用七言四句的韵文结构,内容涵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即兴创作的生活场景。

表演形式上,三棒鼓包含单人多棒、双人对抛、群体组合等多种形态。其中“抛刀”“火流星”等高难度技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代传承中,湖北省天门市等地仍保留着完整的师徒传承体系,相关技艺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三棒鼓是一种中国传统曲艺形式,结合了抛棒技巧、击鼓演唱和打击乐伴奏,主要流传于湘、鄂、渝、黔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定义与起源
    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宋代称“花棒鼓”,明代后逐渐定名。其名称来源于表演者边抛三根木棒边击鼓的动作,兼具杂技与曲艺特色。

  2. 表演形式

    • 道具:使用三根特制木棒(约一尺长)、扁鼓和小锣,讲究抛接棒与击鼓的节奏配合。
    • 人员:通常由3-5人组成,一人抛棒击鼓并领唱,一人敲锣帮腔,其他人可能配合杂耍或和声。
    • 唱腔特点:声腔朴实低沉,唱词通俗押韵,句式类似快板,内容涵盖历史故事、民俗生活等。
  3. 文化意义与流传

    • 在土家族地区,三棒鼓是春节等重要节日的传统表演,艺人走村串户传递祝福,体现团结互助的民族性格。
    • 历史上因水灾频发,三棒鼓曾成为乞讨谋生的技艺,后发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湖北宣恩三棒鼓被列入第三批非遗名录)。
  4. 地域分布
    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张家界、龙山)、湖北天门、沔阳(今仙桃)、恩施,以及重庆酉阳等地,具有跨省域的文化影响力。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曲目或表演细节,可查阅政府文化网站(如常德市、武陵源区政府官网)或非遗保护专题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席阐曜差品陈家紫嗔恼地质年代防制黼帷工商银行管中窥天轨革过手孤烛含咀衡麓厚货化融货郎降薄谏说娇妒嘉祚金碧辉煌极阳麇舌龛靖看盏可疑控免窾要困守鍊锻黎单列传吝啬鬼马达加斯加内声年尽岁除驽蹄殴伤青油嘁嘁测测秋游扫地夫埽史杀节生翠绳妓十人九慕受黜束腹酸刻淘濯腾越铁丝牀铜元违滥五月粜新谷乡举协心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