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花鼓,用三棒上下敲击,故名。《通俗编·俳优》引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 吴 越 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 江 北 凤阳 男子尤善,即 唐 三杖鼓也。 咸通 中, 王文举 好弄三杖鼓,打撩万不失一,杖音与歌声句拍附和为节,又能夹一刀弄之。” 关启普 《扑不灭的火》:“一天,我们村上出现了几个唱大鼓的。他们敲着三棒鼓,开头唱的是《水浒》、《三国》里的故事;等人多了,他们就唱起新编的《翻身谣》来。”
三棒鼓是一种中国传统曲艺形式,结合了抛棒技巧、击鼓演唱和打击乐伴奏,主要流传于湘、鄂、渝、黔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以下是详细解析:
定义与起源
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宋代称“花棒鼓”,明代后逐渐定名。其名称来源于表演者边抛三根木棒边击鼓的动作,兼具杂技与曲艺特色。
表演形式
文化意义与流传
地域分布
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张家界、龙山)、湖北天门、沔阳(今仙桃)、恩施,以及重庆酉阳等地,具有跨省域的文化影响力。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曲目或表演细节,可查阅政府文化网站(如常德市、武陵源区政府官网)或非遗保护专题资料。
《三棒鼓》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三个汉字组成。下面将分别介绍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语。
三棒鼓是指一种传统的乐器,由三根棒状的木杆和鼓面组成。它通常用于农村的庆祝活动和民间舞蹈表演中,发出的声音有节奏感,能够增加气氛。
三棒鼓的三个汉字分别是“三”、“棒”和“鼓”。其中,“三”的部首是“一”,共有三画;“棒”的部首是“木”,共有十画;“鼓”的部首是“音”,共有十画。
《三棒鼓》这个词语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描述了一种音乐乐器。
在繁体字中,三棒鼓的写法依然是“三棒鼓”,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差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三棒鼓的写法并没有明显变化。
1. 在村庄的狂欢节上,人们载歌载舞围绕着三棒鼓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2. 小明正在学习演奏三棒鼓,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鼓手。
三棒鼓没有明确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词语。
三棒鼓没有明确的近义词,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乐器名称。
三棒鼓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乐器名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