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元的意思、铜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元的解释

从 清 代末年到抗 日 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因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中间无孔,故俗亦称“ 铜板 ”。 光绪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 广东 开始铸造。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有蟠龙纹。每枚重库平二钱,当制钱十文,每百枚换银元一元。除当十铜元外,还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额。流通最广的是当十铜元,俗称“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俗称“双铜板”。 宣统 年间(公元1909年-1911年),铜元正面改铸“大清铜币”四字。在北洋军阀时期,铜元的种类很多, 河南 有当五十的铜元, 四川 有当百和当二百的铜元。后因各省滥发结果,铜元贬值,每枚银元可兑铜元数远远超过百枚,其兑换行市在 上海 称衣牌。1935年国6*6*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翌年发行新的铜辅币,有一分、半分两种,旧铜元多被销熔。 鲁迅 《呐喊·一件小事》:“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间或谁一个人身上有一两枚铜元,就到卖狗肉摊边割一块狗肉。”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铜元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铜元是清末至民国初期流通的一种圆形无孔铜质硬币,又称“铜板”,是中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础释义

铜元指以铜为主要材料铸造的圆形货币,区别于传统的方孔铜钱(制钱)。其核心特征为: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1. 起源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广东省率先铸造“光绪元宝”铜元,旨在解决银贵钱贱、制钱短缺的财政危机,同时引进西方机器造币技术 。

  2. 流通演变

    • 清末:各省竞相设厂铸造,背面龙纹图案各异,形成地方特色(如“大清铜币”)。
    • 民国:延续铸造“开国纪念币”等,后因滥发导致贬值,1935年法币改革后逐步退出 。

三、文化意义与经济影响

四、价值换算(示例)

清末铜元基础兑换关系为: $$ begin{align} 1 text{银元} &= 10 text{角} 1 text{角} &= 10 text{分} 1 text{分} &= 10 text{文} end{align} $$ 一枚“十文”铜元即等价于0.01银元。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辞书及历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铜元是中国近代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定义与基本特征

铜元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流通的铜质辅币,又称铜板、铜毫、铜角子等。其最大特征是圆形无孔,采用机器冲压工艺铸造,材质多为紫铜或黄铜,取代了传统方孔铜钱。

历史背景

  1. 起源时间:存在两种说法:
    • 多数文献(如、3、4、6)指出始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广东率先铸造;
    • 提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可能涉及早期试铸阶段。
  2. 停铸时间:1953年西藏地区最后停铸,流通历史约53年。

地域别称

不同地区对铜元的称呼各异:

工艺与分类

文化意义

以上内容综合了历史记载、地域文化及收藏术语,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阅来源网页的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百君百兽率舞包拢边旅才格常饩冲华遄涂初九道德信念刀锯鼎镬妒敌遁迈趸批耳光子番次返少飞觥献斝奋笔丰饶合刃懽会辉华活师火势蹇士荐飨胶带荆台晶体管竞逐襟裾马牛抗想枯槁鵾鷄浪潮领凭蠦蜰炉峯芒砀募捐跑差牵撮湫顾入木乳石沙鹤韶春视为畏途手游夙旧飧饔贪声橦车土谷祠推讬外第文榜先验论笑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