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 清 代末年到抗 日 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因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中间无孔,故俗亦称“ 铜板 ”。 光绪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 广东 开始铸造。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有蟠龙纹。每枚重库平二钱,当制钱十文,每百枚换银元一元。除当十铜元外,还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额。流通最广的是当十铜元,俗称“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俗称“双铜板”。 宣统 年间(公元1909年-1911年),铜元正面改铸“大清铜币”四字。在北洋军阀时期,铜元的种类很多, 河南 有当五十的铜元, 四川 有当百和当二百的铜元。后因各省滥发结果,铜元贬值,每枚银元可兑铜元数远远超过百枚,其兑换行市在 上海 称衣牌。1935年国6*民6*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翌年发行新的铜辅币,有一分、半分两种,旧铜元多被销熔。 鲁迅 《呐喊·一件小事》:“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间或谁一个人身上有一两枚铜元,就到卖狗肉摊边割一块狗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铜元汉语 快速查询。
铜元是中国近代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铜元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流通的铜质辅币,又称铜板、铜毫、铜角子等。其最大特征是圆形无孔,采用机器冲压工艺铸造,材质多为紫铜或黄铜,取代了传统方孔铜钱。
不同地区对铜元的称呼各异:
以上内容综合了历史记载、地域文化及收藏术语,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阅来源网页的完整信息。
铜元是指以铜为材料发行的货币单位。在中国历史上,铜元曾经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历史意义。
铜元的拆分部首是“钅”和“元”,其中“钅”是金属的部首,表示与金属相关,而“元”则是表明货币单位的字义。
铜元的总笔画数为13。
“铜元”一词最早来源于明朝时期的官方公文和史书中,用来表示铜质的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成为常用的专有名词,用于指代铜制货币。
繁体字“銅元”是对“铜元”这一词的繁体字形式,主要在港澳和台湾地区使用。
古时候,“铜”字的写法与现在相似,由左右两个部分组成,上部分象征金属的形态,下部分则是表音。
在古代,元字的写法也与现在略有不同。元字的上部分写作“厶”,表示其起源于其他字,下部分则为“儿”,表示儿子,在铜元中用作货币单位的意义。
1. 在古代,铜元是最常见的交易货币之一。
2. 这个博物馆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铜元。
铜币、铜质、元钱、铸币
铜钱、铜币、铜制货币
纸币、电子货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