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刑昺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诗集>序》:“文士得三百之义者,莫如 杜子美 。”参见“ 三百篇 ”。
三百(sān bǎi)是现代汉语中的数词短语,由基数词"三"(表示数量3)和量词"百"(表示100的单位)组合而成,字面含义为"三个一百",即300。其用法聚焦于精确计数,常见于统计、计量等语境。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在古汉语中,"三百"具有特殊文化意象,特指《诗经》的别称。因《诗经》共收录305篇诗歌,古人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此用法承载儒家经典的文化符号,象征诗歌教化传统。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数学与计量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历史与制度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为提升内容可信度,建议参考以下学术资源:
注:本文释义综合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文献,文化溯源部分严格依据典籍记载,避免主观阐释。数值与计量释义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用法。
“三百”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指代《诗经》
源于《论语·为政》中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三百”是《诗经》的约数称谓。实际上,《诗经》原有311篇,其中6篇亡佚,现存305篇,古人取整数以“三百”代称,后成为《诗经》的别称。例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三百之蔽,义归无邪”即用此典。
表示数量众多
在汉语中,“三百”可虚指数量大或程度深,如形容事物繁杂、人数众多等。这一用法源于古代以“三百”为概数,象征远超实际数值的规模。例如“三百弟子”并非实指三百人,而是强调群体庞大。
扩展说明:
颁榜包慌豹头枕葆养髌脚抄家成才出落大敌呆呆呆斗锣干耗各剌剌鼓厉滚轮蜾匾酣歌恒舞鵍鷒焦沙烂石濬急峻秀空心萝卜诳具夔门羸薾辽阳鹤脟圈历书立象龙旒盲陋猛獁目测捺弮能源暖吹叛匪飘飘艳艳千古绝唱铨席缺衽人鬲山珍海胥省校时或手号军司差兕中遂路骕騻田郎同心鸟万物之灵五权相成闲望遐志撷取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