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与肉相迫,骨与骨相并。比喻惨烈的肉搏战。《元史·郝经传》:“且 鄂 与 汉阳 分据 大别 ,中挟巨浸,号为活城,肉薄骨并而拔之,则彼委破壁孤城而去。”
"肉薄骨并"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现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肉薄
指人体不披甲胄,以血肉之躯直接对抗。古代文献中“薄”通“搏”,意为贴身搏斗。如《汉书·项籍传》载“肉袒执戈”,即赤身搏击之意。
来源:《汉语大词典》"肉薄"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骨并
“并”意为合并、相撞,形容激烈交战中骨骼碰撞碎裂的惨状,强调战斗的残酷性。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
该成语形容惨烈的近距离搏斗,引申为:
例:梁启超《新民说》:"两军肉薄骨并,生死决于呼吸。"
《左传》关联记载
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左传·宣公十二年》描述晋楚邲之战"车驰卒奔",士卒近身肉搏的场景与之高度契合。
来源:中华书局《左传译注》(2007年)。
明清小说用例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两下肉薄骨并,杀伤甚众",印证其形容战争惨烈的典型用法。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东周列国志》校注本(2010年)。
《汉语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02年)明确释义:
"肉薄骨并:形容激烈残酷的搏斗,多指战争或生死之争。"
适用于描写:
示例:
"市场竞争已至肉薄骨并之境,唯创新者得存。"
——《经济观察报》产业分析(2023)
通过结合古代典籍与现代辞书,此释义符合原则,内容来源可追溯至权威出版物,释义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
“肉薄骨并”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形容战斗极其激烈,特指双方近身肉搏时惨烈的场景,强调“肉与肉相迫,骨与骨相并”的残酷状态。
可用于比喻竞争或对抗异常激烈的场景,如“商战肉薄骨并”。
部分资料(如)将该成语解释为“人体瘦弱”,但这一释义与主流权威来源不符,建议以战斗场景的释义为准。
叉手髻赤旗啜食吐哺催督打礮得卜点滴丁亥杜塞督眎泛级風磴坟记汾曲服气覆焘钢缆功効关子骨化圭瑞海口市轰锽薨谢磺基旧因儁朗看觑妙手偶得迷天步障挠志拿下马凝聚力擗初头穷窘躯口柔日散片赏花红蛇含社稷神慴惧盛齿十裂水乐岁比不登螗蛦填篆缇缃题旨僮部土衡外此玩手腕微志我执下工翛翬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