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r;dread] 恐惧;害怕
害怕。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二折:“不料 赵襄子 惧怕,出走 晋阳 。”《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满朝文武,惧怕 严 家,没一个敢来送行。”《老残游记》第七回:“所以这两省有武艺的,全敌他不过,都惧怕他。”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当她无端遭受婆婆狺狺然辱骂时,她只是冷冷地看着,并不惧怕。”
“惧怕”是一个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指因感受到危险、威胁或压力而产生的不安、畏惧情绪,通常带有比“害怕”更强烈的书面语色彩。
详细解释:
构成与词义
由同义语素“惧”和“怕”复合构成,强调对事物产生深刻的畏惧心理,如“惧怕失败”“惧怕权威”。这种情绪往往伴随回避行为,如“他因惧怕舆论压力而放弃计划”。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对抽象事物(如死亡、孤独)或强大对象(如自然灾害、权威人物)的持续性畏惧。例如:“古代人常将雷电现象归咎于神灵,对其充满惧怕”。
近反义词
语法特征
可接名词性宾语(惧怕黑暗)或动词性宾语(惧怕被嘲笑),常见搭配有“令人惧怕”“心生惧怕”等句式。
文学表现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刻画人物心理矛盾,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对死后世界的惧怕,强化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感。
《惧怕》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害怕、畏惧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心、幅,笔画数为11。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
在繁体字中,《惧怕》的写法为「懼怕」。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懼怕」的形式与现代汉字写法略有不同。其中,「懼」的上部分有一个「目」字旁,表示与眼睛相关;「怕」的上部分有一个「心」字旁,表示与心思感情相关。这些字形的变化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情感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1. 他对蛇非常惧怕,见到蛇就会惊慌失措。
2. 面对婚姻的责任,他感到惧怕,并且犹豫不决。
3.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她都从不惧怕,勇往直前。
1. 惊惧:惊吓而畏惧。
2. 忧惧:担心或害怕。
3. 惊恐:突然的恐惧或惊慌。
1. 畏惧:对某事物或情况感到害怕。
2. 害怕:对某种可能性或情境感到担心或恐惧。
勇敢:毫不畏惧地面对困难或恐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