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小。谓尚在襁褓中。《新唐书·太宗二十一女传》:“ 道务 孺褓时,以功臣子养宫中。”《新唐书·契苾明传》:“﹝ 契苾明 ﹞字 若水 ,孺褓授上柱国,封 渔阳县公 。”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解析,“孺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词义解释
“孺褓”指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强调幼小或婴儿阶段。其中“孺”表示年幼,“褓”即包裹婴儿的被子,合称与“襁褓”同义。
二、文献例证
该词多见于史书记载,例如:
三、延伸用法
可引申为对极年幼者的描述,如“孺婴”“孺蒙”等,均表示幼年阶段。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用于古文研究或历史语境中。
该词是典型的古代书面用语,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新唐书》等史书原文。
《孺褓》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婴儿的襁褓、包裹婴儿的布袋。
《孺褓》的部首是“子”和“衣”,它的总共有12划。
《孺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汉字的一部分。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孺襬」。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孺褓》在古时候的写法是「孺」字旁+「襃」字,它的字形更加古朴,筆劃更多,结构比较复杂。
1. 她小心翼翼地将孩子放进孺褓里。
2. 奶奶用细心的手将孺褓缝制得又温暖又舒适。
孺子:儿童、孩子
褓姆:保姆、临时照顾幼儿的女性
襁褓期:指婴儿出生后的最初一段时期
襁褓:婴儿被包裹的布袋
怀抱:指抱着婴儿的姿势或动作
断奶:指婴儿不再饮用母乳或奶粉
长大:指婴儿成长为儿童或成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