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谢罪或祭祀时的一种表示。《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若此而得祔,是生臣而安死母也;若此而不得,则臣请輓尸车而寄之于国门外宇溜之下,身不敢饮食,拥辕执輅,木乾鸟栖,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
“袒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袒肉”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的行为。其中:
谢罪礼仪
古人通过袒露身体表达悔过或请罪的诚意,如《晏子春秋》记载的极端场景:“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即通过自我暴露祈求宽恕。
祭祀仪式
在祭祀活动中,袒肉可能用于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虔诚,如《仪礼》提到“右肉袒于庙门之东”的礼仪流程。
军事投降
类似词汇“肉袒”在《史记》中用于描述投降行为(如廉颇蔺相如故事),表明裸露身体是古代臣服或归顺的象征。
如今该词已罕用于日常,但在历史文献或成语(如“负荆请罪”中的袒露)中可见其文化遗存。需注意其使用场景的严肃性,避免与现代礼仪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晏子春秋》《仪礼》等文献原文。
《袒肉》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展露肌肤或部分裸露身体的状态。它拆分的部首为⾝(身字的左边部分)和⺌(背字的右边部分),总共有10画。
这个词源于古代汉字,最早的写法为袒⾳,意为脱去衣服,展露肌肤。随着时代的变迁,字形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样子。
在繁体字中,袒肉的写法基本保持不变,依然为「袒肉」。繁体字通常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使用,而在大陆地区则普遍使用简体字。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袒肉的古字形为「袒⾳」。这个古字形中的⾳为单独的一个部首,表示衣物。古时候的人们通常用衣物来遮盖身体,所以袒⾳就是脱去衣物的意思。
以下是袒肉一词的一些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袒肉相关的组词:
以下是袒肉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总结:袒肉是指展露肌肤或部分裸露身体的状态,拆分的部首为⾝和⺌,总共有10画。它源于古代汉字,最早的写法为袒⾳。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保持不变。袒肉可以用于描述夏天穿着单薄衣物展露身体的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