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on guard against;be vigilant] 警惕,戒惧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易·乾》
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求安,食不念饱。——《后汉书·马皇后纪》
亦作“ 惕励 ”。警惕谨慎;警惕激励。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任贤惕厉,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轨,庶绍祖宗之鸿绪。” 宋 王禹偁 《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公谨俭惕厉,卒以无咎。”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游春》:“邇年以来,邦家多故,庙乏善策,外有强邻,正君子惕励之时。” 清 魏源 《<简学斋诗集>序》:“乃今读其诗,清深肃括之际,常有忧勤惕厉之思。”
“惕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惕厉”由“惕”和“厉”组成:
该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描述君子勤勉自省、时刻警惕的状态。后世如《后汉书·马皇后纪》中“日夜惕厉,思自降损”进一步强化了其“自我警醒”的语境。
通过综合经典文献和现代用法,“惕厉”不仅承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观,也适用于当代对责任与危机的态度表达。
《惕厉》(tì lì)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警觉、谨慎。它由两个汉字组成,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独特含义。这个词可以在表达对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时使用。
《惕厉》这个词的第一个汉字《惕》由部首心(xīn)和字旁昔(xī)组成,总共有11个笔画。第二个汉字《厉》由部首厂(chǎng)和字旁厉(lì)组成,总共有7个笔画。
《惕厉》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起初的写法是「悌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书写形式《惕厉》。在繁体中,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惕厉》这个词的写法是「悌厲」。在古时候,人们通过这样的写法表达谨慎、警惕的意思。在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古代写法的使用。
1. 他对自己的安全问题总是保持着非常惕厉的警觉。
2. 我们应该在面临错误决策时保持惕厉的态度,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组词方面,可以使用《惕厉》这两个汉字来构成其他词语,例如:
近义词:警惕、提防
反义词:大意、大意马虎
按扣儿暴尩不祥蚕支落草莓长长短短超殊尘颜出薪雕华短号恶滥放逐感达干度阁道格格不入攻熨贵圉过山寒风侵肌蒿宫蕙兰梦搅刺浇铸金鴈眷私鐍围巨壑郡邸巨跖蜡祠陆通歌凤眉棱骨美征南宫舍人炮祭贫突崥崹蒲蔽期尅轻藐青铜轻躁秋稔溶度邵侯瓜饰纹水莲薯莨涛涛添倅剃剪廷孔望而却步诬饰娴習小太太下愚熙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