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惕厉的意思、惕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惕厉的解释

[be on guard against;be vigilant] 警惕,戒惧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易·乾》

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求安,食不念饱。——《后汉书·马皇后纪》

详细解释

亦作“ 惕励 ”。警惕谨慎;警惕激励。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任贤惕厉,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轨,庶绍祖宗之鸿绪。” 宋 王禹偁 《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公谨俭惕厉,卒以无咎。”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游春》:“邇年以来,邦家多故,庙乏善策,外有强邻,正君子惕励之时。” 清 魏源 《<简学斋诗集>序》:“乃今读其诗,清深肃括之际,常有忧勤惕厉之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惕厉(tì l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警示意味的复合词,由“惕”和“厉”二字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心存警惕,自我鞭策,时刻保持戒惧之心以勉励自身进步。以下从权威词典释义、词源构成及现代应用角度详细说明:


一、权威词典释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解释为:“警惕;戒惧:日夜~,不敢懈怠。” 强调在行为或思想上保持高度警觉,防止松懈或过失。该释义突出对外在风险的内在防备与持续自我督促的双重含义 。

  2. 《汉语大词典》

    释义为:“警惕;戒惧。亦作‘惕励’。” 并引《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佐证,说明其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蕴含居安思危、自省修身的哲学内涵 。


二、词义构成分析


三、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惕厉”多用于以下场景:

  1. 职场与修身:如“管理者需时刻惕厉,以应对市场变化”,强调对危机的预见性及自我提升的自觉性。
  2. 文化批评:常见于警示社会问题的论述,如“社会应惕厉浮躁风气对青年价值观的侵蚀”。
  3. 近义对比:
    • “警惕”:侧重对外部威胁的防范(如“警惕诈骗”)。
    • “惕厉”:更强调由外而内的自省与主动进取(如“惕厉奋发”),具有更强的内驱性。

四、经典文献溯源

该词直接源于《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君子终日勤奋不懈,夜间仍警惕如临险境),后经儒家阐释成为修身准则。如清代曾国藩家书“存惕厉之心,绝骄矜之气”,即延续此传统,主张以戒惧之心维系进取之志 。


“惕厉”融合了警觉戒惧与自我磨砺的双重行动逻辑,既是应对危机的态度,更是驱动成长的内在动力。其深厚的典籍渊源与持续的现实适用性,使之成为汉语中表达“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精神的典范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惕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惕厉”由“惕”和“厉”组成:


二、出处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描述君子勤勉自省、时刻警惕的状态。后世如《后汉书·马皇后纪》中“日夜惕厉,思自降损”进一步强化了其“自我警醒”的语境。


三、使用场景

  1. 修身自省:如“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王永彬语),强调自我约束与反思;
  2. 工作态度:用于形容对职责的严谨态度,如“居不求安,食不念饱”的克己精神;
  3. 文学批判:如形容对现实的“峻急峭刻的批判”,需以惕厉之心审视问题。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示例与延伸

通过综合经典文献和现代用法,“惕厉”不仅承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观,也适用于当代对责任与危机的态度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挨挨擦擦埃壤安坐饱和烃裁撙苍极长楸丞尉炽强抽逃酬献诞笃耽乐登成登探二流方相氏范域复工负累勾牵光车骏马光熙光曜关生规謨孤寂孤山寺汉东珠浩亹堠吏祸谪假定检举鞬子讥诃镜袱客气话掠彴里程计猛浪鸣蛇赧愧骈族朴船皮黄贫乡清操倾国倾城桑榆暖省禁轼怒蛙试死水职私币漯河剜刺挑茶温毅窝里斗枵腹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