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errestrial globe]∶模拟地球形状和地表特征的演示仪
(2) [tellurian]∶用地球绕地轴旋转说明昼夜的产生和地轴向太阳的倾斜以及四季形成的一种仪器
地球的模型,装在支架上,可以转动,上面画着海洋、陆地、河流、山脉、经纬线等。供教学和军事上用。
地球仪是按照地球几何形态与地理特征缩比例制作的球体模型,是人类认知地球空间结构和自然人文要素的重要工具。《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将其定义为“表现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分布的球形仪器,标有经纬度、海陆轮廓及主要城市等”。其核心构成包含以下三方面:
地理要素表征
地球仪通过立体球面准确呈现陆海分布、山脉河流、国界城市等自然与人文地理信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地理模型制作规范》中指出,标准地球仪需以1:4000万至1:1亿的比例尺体现地形精度,南北极轴线倾斜角度保持23.5°,还原地球真实黄赤交角。
坐标系统标注
经线(连接南北极的圆弧)与纬线(平行于赤道的同心圆)构成地球仪的基础坐标网格。中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具标准》规定教学用地球仪须标注0°经线(本初子午线)、赤道及南北回归线,辅助学生理解时区划分与季节更替原理。
功能演化进程
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记载,东汉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已具备地球仪雏形。现代地球仪结合AR技术实现动态数据展示,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发的“数字地球仪”支持实时调取气候、人口等图层数据,深化了其在科研与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地球仪”是一种三维的球形模型,用于模拟地球的形状、地理特征和空间关系。以下是其核心含义与功能的详细解释:
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通常由球体、支架和底座组成。球体表面标注了陆地、海洋、国家、城市、经纬线等地理信息,支架使其可旋转,底座保持稳定。其倾斜角度(约23.5°)模拟了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黄赤交角,帮助理解季节变化。
最早的实物地球仪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但现存最古老的为1492年德国马丁·贝海姆制作的《Erdapfel》。大航海时代后,随着地理发现增多,地球仪逐渐成为教育和科学的象征。
地球仪至今仍是地理教育、科学研究和空间认知的重要工具,尽管数字地图普及,但其直观性仍不可替代。
半复赛不脩边幅策望称兵出岔鉏剗大惑不解丹坟打眼目独科花風雪交加负任蒙劳富豫供献龟緺鼓颊果蠃国子监合聚黄建荒扰胡猜户钞徽班集录荆朴精于觐亲口米寇雉泪痒刘熙载纶翰洛女梅英牛角尖篇体铅粉千里意秋残铨覈饶果乳哺儿濡口三丹田盛衰荣辱书劫缩伏贪垢探身佻勇枉记望意无名之璞迕逆无师自通下衡贤材相呴以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