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旗。亦借指战事。 唐 韩愈 《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诗:“戎旆暂停辞社树,里门先下敬乡人。”
“戎旆”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本义
指军旗,即古代军队中使用的旗帜,常用于象征军事指挥或军队标识。例如唐代韩愈在《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诗中提到:“戎旆暂停辞社树,里门先下敬乡人”,这里的“戎旆”即代指军旗。
引申义
可借指战事或军事行动。古代文献中常通过“戎旆”这一具象事物来隐喻战争的整体状态。例如“戎旆暂停”表示战事暂时停歇。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诗文、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中,用于增强历史感或文学意境。例如:“边塞诗中的戎旆,常与烽火、征马等意象并列,烘托战争氛围”。
若需进一步探究相关诗词用例或历史语境,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作品。
《戎旆》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军旗或军旗上的旗帜。
《戎旆》的拆分部首为戈,总共包含10个笔画。
《戎旆》一词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军事用语,用来指代军队中的旗帜。旗帜在战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号令军队、指示方向等。
《戎旆》的繁体字为「戎旆」。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古时候的《戎旆》字属于「金文」或「篆文」范畴,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结构。
1. 军队行进时,戎旆高高飘扬。
2. 将军手持戎旆,骑马驰骋在战场上。
1. 戎装:指军队的装备和服饰。
2. 旆旌:指古代军队中的旗帜和旌旗。
军旗、军幟、军帜
平旗、文旗、文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