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line after reaching the zenith] 昃:太阳偏西。太阳过了正中就要向西偏斜。比喻威极必衰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易·丰》
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昃,太阳偏西。多比喻事物盛极则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孔颖达 疏:“盛必有衰,自然常理。日中至盛,过中则昃。” 唐 杨炯 《大唐益州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日中则昃,动静之常也;月满则亏,虚盈之数也。”《新五代史·司天考二》:“夫日中则昃,盛衰必復。”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沉文端》:“大抵盛极则衰,月满则亏,日中则昃,一定之理。”
"日中则昃"的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太阳升到正午时(即一天中最高点)就会开始西斜,比喻事物发展到鼎盛阶段后必然转向衰落,揭示了"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该成语出自《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与"月满则亏"常并用。
词义解析
使用场景
多用于警示人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如企业鼎盛时需警惕衰退风险,个人成功时需戒骄戒躁。例句:"企业若不懂创新,难免陷入日中则昃的困境"。
延伸内涵
该成语与道家"物极必反"思想相通(近义词),强调动态平衡观。古人借天象变化,揭示"过犹不及"的中庸智慧,提醒把握适度原则。
注:部分古籍如《新五代史》也引用此成语佐证历史兴衰规律,现代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哲理探讨场景。
《日中则昃》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太阳在中午时分的时候,开始向西倾斜。这个成语也用来比喻事物的势头到达顶点后开始衰退。
《日中则昃》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每个汉字的部首如下:
1.《日》的部首是「⽇」,是八画;
2.《中》的部首是「⼼」,是四画;
3.《则》的部首是「⺁」,是三画;
4.《昃》的部首是「⽇」,是十一画。
《日中则昃》这个成语来源于《荀子·王霸篇》。原文是:“故曰: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意思是太阳到中午就开始西斜,月亮圆满后就开始亏缺。
《日中则昃》的繁体字为「日中則昃」。
在古代写法中,有一种变体是将第三个字《则》写成「則」,表示同样的意思。
1. 这个行业的竞争激烈,公司若不不断创新,就会日中则昃。
2. 当一个球队的状态达到巅峰后,往往很难保持,很快就会日中则昃。
1. 日:白日、阳日、晴日。
2. 中:中心、中午、中立。
3. 则:原则、因此、法则。
4. 昃:黄昏、暮春、昃食。
1. 能量有限: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能量逐渐减少。
2. 势如破竹:表示事物势头如同破竹之势,难以阻挡。
1. 兴盛不衰:指事物不断壮大,繁荣发展。
【别人正在浏览】